-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国重修大足县志 石曾 卷三
政事上
目录
田制
户政
田赋
丁役
诸税
平准
教育
建设
风俗
田制
国家之建立,基于土地、人民,而经纬之以政事、财用;农业进化,率先于工商,盖中外之通例也。
禹别九州,土壤九等。殷为井田,是为吾国田制之始。《汉书·食货志》云:六尺曰步,步百为亩,井九百亩,(为)[井]方一里,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凡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为卢舍。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即井田制也。逮于成周,都鄙为井田,乡遂为沟洫。《周礼·遂人》之职云:“凡治野亩百为夫,夫间有遂,十夫有沟,百夫有洫,千夫有浍,万夫有川,其沟洫之制也。”及秦废井田,开阡陌,令黔首自实田,并听得为买卖,于是尽废三代田属于官之制,蠲(juan)以与民,而民始私有其田矣。溯自田属于民,以后遂有公田、民田之分。
汉之宜春苑田,严御池田及边郡屯田,其公田也。至晋而豪强兼并之事,及为限田。国王、公侯,京城得有宅一处,近郊田大国十五顷,次十顷,小国七顷。城内无宅,城外有者,皆听留之。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其官第一品五十顷,每品减五顷以为差第,九品十顷,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代宗室、国宾、先贤之后,世人子孙亦如之。又得荫人为衣食,客其佃客,量其官品以为差降。六朝之际,南北异制。北齐给授田法,以永业田。给职事官及百姓以露田。授民一夫八十亩,妇人四十亩。年十八受田,六十六退田。奴婢依良人,限数丁。牛一头授田六十亩,限止四牛,限外不给田。凡给田不还。诸授田不得卖易。
隋承齐后,京外官给职分田,一品者五顷,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诸王以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唐初,为均田法,曰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郡公若职事官从二品各三十五顷,县令若职事官正三品各二十五顷,职事官从三品二十顷,侯若职事官正四品各十四顷,伯若职事官从四品各十顷,子若职事官正五品各八顷,男若职事官从五品各五顷,上柱国三十顷,柱国二十五顷,上护军二十顷,护军十五顷,上轻车都尉十顷,轻车都尉七顷,上骑都尉六顷,骑都尉四顷,骁骑尉、飞骑尉各八十亩,云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散官五品以上,同职事给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例,曰职分田。京官、职事官一品十二顷,二品十顷,三品九顷,四品七顷,五品六顷,六品四顷,七品三顷五十亩,八品二顷五十亩,九品三顷,并去京城百里内给。即百里外给者,亦听其诸州及都护府。亲王府官人,二品十二顷,三品十顷,四品八顷,五品七顷,六品五顷,七品四顷,八品三顷,九品二顷五十亩。其镇关津、岳渎及在外监官,五品五顷,六品三顷五十亩,七品三顷,八品二顷,九品一顷五十亩。其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各六顷,中府都尉五顷,朗将五顷五十亩,下府及朗将各五顷。上府果毅都尉四顷,中府三顷五十亩,下府三顷。上府长史,别将各三顷,中府、下府各二顷五十亩。亲王府典军五顷三十亩,副典军四顷。千牛备身、左右太子千牛备身,各三顷。亲王府文武官随身出藩者,于所处给其诸军,上折冲府兵曹二顷,中府、下府各一顷五十亩。其外,军校尉一顷二十亩,旅师一顷,队正副各八十亩,皆于领侧州县界内给,曰驿封田。每马一匹给地四十亩。若驿侧有牧田之处,匹各减五亩。传送马每匹给田二十亩,皆随近给,曰民田。以田多,可以足其人者,为宽乡;少者,为狭乡。宽乡凡丁男十八以上者,给田一顷;老男笃疾、废疾给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为户者,加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狭乡减宽乡之半。地有厚薄,岁一易者,倍授之。宽乡三易者,不倍授。工商者,宽乡减半,狭乡不给。庶人徙乡及贫,无以葬者,得卖永业田。自狭乡徙宽乡者,得并卖口分田。已卖不复授,死者收之。岁以十月一日授田,先贫及有课役者。迄于中叶,买卖日多,授田之法,因以自坏。
宋有公田,有民田。凡官庄屯田、营田、学田之属,谓之公田。百姓得自专者,曰民田。并时取民间田契,辗转推求,从甲索乙,从乙索丙,至无契可证或逾初劵亩步者,皆没入官。景定四年,又令依祖宗限田议,凡民户逾限之田地三分之一,买充公田,谓之根。磨其逃户,绝户及湖田、圩田、退滩田等,一概没官。凡公田皆别领于稻田,务或营缮,有括田,所以内侍主其事,专一应奉,御前支用;营田、学田,领于诸路而已。元以异族入主中国,从封功臣皆赐官田,孔林及诸寺观亦赐祀田。各行中书省广置屯田,各州县又置学田、贡士庄田,凡赐田、屯田、学田,皆为官田。官田之广,视宋有加,而赐与之滥,尤为无度。大德十一年,乃令诸赐田,悉还官。迄延祐元年,行检核法,不恤拆民卢、夷墓扬骨,以增顷亩,遂致盗贼蜂起,国随以忘。明初,袭宋元之旧,其官田亦皆宋元时入官田地。厥后,踵宋故辙,为还官田,没官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