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 环境保护问题 10.1 我国能源的现状 10.2 我国能源需求的预测 10.3 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思考题与习题 10.1 我国能源的现状 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 能源构成以煤为主 3 燃煤严重污染环境 4 农村能源供应短缺 1 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 几种广泛利用的常规能源来看,储量都比较大。 储量与 产量 能源 探明储量 产量占能源生产总 量的比重/% 数量 在世界中的地位 1999年 2001年 煤 15000亿t 第3位 68.3 68 石油 70亿t 第6位 21.0 20.2 天然气 33.3×104亿m3 第16位 3.1 3.4 水电 6.8亿kW 第1位 7.6 8.4 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分布很不均匀,煤炭资源60%以上在华北,水力资源70%以上在西南;而工业和人口集中(占全国人口63.5%)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缺乏(煤占全国2%,水力占10%,见下图)。 图例:A-最丰富区,R10; B-丰富区,1R10; C-不丰富区,0.1R1(人口 占40.1 %,产量占40%) D-贫乏区,R0.1(人口占 36.6%,产值占40.5%) 图例:A-最丰富区,R5; B-丰富区,1R5; C-不丰富区,0.1R1 D-贫乏区,R0.1 R= 资源比例 人口比例 图10-1 我国煤炭资源的不均匀分布 图10-2 我国水利资源的不均匀分布 R= 资源比例 人口比例 2 能源构成以煤为主 从目前情况看,煤炭仍然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占68%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 煤炭75% 石油17% 天然气2% 一次电力 6% 图10-3 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城市比例 济南99.4 呼和浩特98.9 太原97.9 唐山96.7 南宁95.8 贵阳91.5 郑州91.1 城市比例 乌鲁木齐90.4 合肥89.1 昆明88.1 青岛87.8 长沙87.7 杭州84.1 兰州84.0 城市比例 秦皇岛81.8 长春77.4 包头75.2 石家庄70.1 重庆66.8 北京64.7 广州64.3 城市比例 南京62.3 吉林60.5 哈尔滨59.5 沈阳55.2 成都40 表10-3 部分城市煤炭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 3 燃煤严重污染环境 年份 1995 1998 2002 SO2平均浓度/mg/m3 0.076 0.060 0.047 TSP/PM10平均浓度/mg/m3 0.287 0.252 0.110 NOx/NO2平均浓度/mg/m3 0.051 0.051 0.037 SO2超标城市比例/% 48.9 36.2 23.4 颗粒物超标城市比例/% 72.3 63.8 61.7 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 21.3 27.7 38.3 4 农村能源供应短缺 我国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农民 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耗能。 10.2 我国能源需求的预测 1 人口和社会经济展望 能源需求预测 能源需求是社会经济(产业与产品)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节能政策和实施效果、能源结构等多方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得到的结果。 能源需求预测如下: (1)能源需求总量巨大,结构明显改善。 (2)终端能源趋向优质化。 (3)国民经济电气化程度大大提高。 (4)人均能耗仍将很低。 表10-8是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对中国未来能源需求的展望。 预测机构 年份 基准年 预测方法 预测能源需求量/亿t标准煤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2050年 IEA 2002 2000 12.14 18.6 30.47(2030年) 清华大学 1994 1990 部门分析 14.4~15.3 23.8~26.8 34.8~44.0 居民消费流全能耗分析 13.9~17.1 22.0~27.8 33.0~42.0 原能源部 1994 1990 部门分析 14.4~15.3 23.8~26.8 34.8~44.1 中国工程院 1996 1990 部门分析 16.6~17.0 22.7~24.0 29.0~31.5 35.7~41.3 IEA 1993 1993 13.9~14.0 20.5~20.9 EIA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