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学教学实际案例.docxVIP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学教学实际案例.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献一 建构主义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教学为例表一 钠与水的反应教学实施文献二 建构主义在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旨在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通过教师的意义引领,使学生在富有激情、活力、自主的课堂中,循着对有意义问题的思考,在理论推理、实验探究、概括提炼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结构。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要促进学生“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单向传授得到,也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提取,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协作活动,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同化”和“顺应”,在双向的相互作用下实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合作、对话、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质上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并追求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与新课程理念高度吻合,也可以说为新课程精神进行了过程解读。新课程背景下,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立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教学情景,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协助者。一节高效的化学课,应该是教师的指导建构和学生的自主建构和谐有序、动态生成的所得。以下结合教学设计实例,谈谈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一、为学生达到化学概念的意义建构搭建平台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教科书中,概念、原理、规律较多,这些语言和符号,是科学家们对客观事物属性进行思维构造的结果,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意义的载体。概念教学既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出现在中学教科书中的概念、原理,又多是以终态的形式呈现,略去了概念、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反思我们传统的教学,多是教师先给出概念的定义,再带领学生从语言的角度,找出关键词,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凭教师的经验列出解题中注意的问题和典型习题反馈。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对概念的语言信息进行讲解,也可以说是从语言的角度构建概念意义,而非建构主义所阐述的真正的概念意义建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常见的“记得住,不会用”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仅仅注重了概念学习的知识功能,没有达到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迁移能力的目标,学生的化学学习就会慢慢亮起红灯。根据建构主义的同化、顺应理论,学习意义的获得就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种建构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具体到化学中新概念的学习,就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前化学概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将新的化学现象、变化规律与原有知识“同化”,当新旧知识不能完全同化时,就会自然形成知识的“顺应”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同化”和“顺应”一旦达到平衡,学生自然完成了对新概念的意义建构。[应用举例 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学生已有知识:得氧失氧的氧化还原概念、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基本反应类型。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概念意义建构的阶梯式问题:1.请列举几个你熟悉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2.除了得氧失氧的共性,标出元素的化合价后,你还发现这几个反应其他的共性了吗?3. 你认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怎样表达更好?4.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实验室能够生成 NaCl 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吗?5.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上述反应的本质区别是什么?6.从钠和氯气反应看,电子的转移和化合价有什么关系?7. 化合价的变化真的伴随电子的转移吗?(教师可以演示电解水实验)8.化合价变化和电子的转移,哪个体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9. 氧化还原反应类型与初中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矛盾吗?10. 氧化还原反应的再认识 ,对你今后遇到新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有什么启示?11.你知道我们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吗?(教师可予以指点)以上述 11 个问题为线索,教师引领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1~8正是学生的新旧知识双向作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构建“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