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望江掠影]?华阳大轮码头的四十年荣枯(图)?
????[复制链接]
电梯直达
1#
?发表于 2011-6-19 13:29:35?|?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
本帖最后由 江边听风 于 2011-6-21 10:00 编辑
华阳,安徽望江县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镇,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北岸,位于九江和安庆这两个地理要冲中间。原来的华阳老街,建有一个水运码头,在明清时期,因望江以及周边的宿松、太湖、潜山四县北面背靠绵延的大别山,与外界相通的通道,就只能依托这个水运码头南出苏杭湖广,所以显得相当的繁荣和有名,不少的诗人在此留下赞美的诗句。由于长江的崩岸和涨滩,风光了几百年的华阳老码头无法停泊船只,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客运和物资运输的需要,将码头上移五公里,建到一个叫“江调(读tiaou)”的小圩里,港口的名称仍叫“华阳”,其实码头与华阳的镇区隔着五公里的路程。久而久之,“江调”的地名,在人们的口语习惯里,就被码头取代了。
那时候的水路船运,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更是四个县远行的唯一选择。长江里的客运船只归属“长江航运公司”,总部在汉口。以汉口为界,将上海至重庆的整个航程分成“上海--汉口”和“汉口--重庆”两个部分。长途客运航行的轮船比较大,一般有四、五层高,习惯上叫“大轮”,区间航行的客运轮船比较小,一般只有三层,习惯上叫“小轮”,新建的华阳码头是停靠大轮的,所以又叫“大轮码头”。一般来说,“大轮码头”只建在中型以上的城市,整个长江航线,唯一一个农村的小码头停靠大轮的,只有这里的华阳港。
华阳大轮码头大约是一九六五年建成通航的,这对我们这些大轮码头周围的人来说,是一件欢呼雀跃的大事,更是一件引为自豪的大事,这种自豪感一直延续了好多年,江调圩的人出门在外,都很自豪的自称“码头人”。
开始的时候,江里跑的大轮,以“江”字开头命名,我能够记得的有“江汉”“江亚”“江申”“江平”“江渝”等等,据说这些轮船都是解放后,通过公私合营从资本家手里接管过来的。我们村里好多人,都能够准确的推算出今天是什么名字的大轮上水,什么名字的大轮下水,因为从这里上水到汉口,下水到上海,差不多的时间,都是两天。这些轮船的名字叫了不太长,“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所有大轮的名字都改成了“东方红”的系列编号,从此,就称为“东方红1号”“东方红2号”“东方红3号”等等。
华阳大轮码头除了停靠大轮外,还停靠小轮,属于安庆到九江航线上的一个站。后来还加有一条华阳到扬湾的专门航线,这样,每天停靠的大小轮,上下水加一起,最多的时候也有六个班次。
上水大轮是上午十一点左右到,相当准时。抵达港口的时候,拉响一个长长的鸣笛,我们那里的人叫做“大轮拉位子”。那时候农村家庭里很少有闹钟,更谈不上有手表了。“大轮拉位子”是一个很好的计时工具,提示老太太们:该烧午饭了。下水的时候是晚上十一点,再能熬夜的人,一听到下水大轮拉位子,都赶紧的收拾睡觉(那时候人劳动强度大,睡觉早)。
有码头自然就有港务站。港务站有十几名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售票、验票和趸船上的水手。没多长时间,这些人都与我们村里的人混得很熟,村里有红白喜事,也都请他们来做客,关系要好的,过年的时候还互相串门。这里面于我印象最深的有老杜、老贾和小杨。老杜定格在我的印象里的是:操一口唱戏一样的口音(后来知道是宜昌人),戴一顶灰尼圆帽,抽一口自己卷的黑古溜丘的粗大卷烟。他卷烟的纸是专门用来卷烟的雪茄色专用卷烟纸,烟丝也比我们这儿老农常抽的“黄烟”粗短,这让人很好奇(我们当地人偶尔也卷烟抽,用的都是废报纸或者小孩用过的练习本上撕下来的纸)。更让人好奇是,他能在高兴的时候,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变戏法一样,变出几个水果糖来发给小孩,那时候的小孩一年都吃不到几次水果糖。
小杨来的时候其实一点都不小,有三十多岁了,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侉气、豁达、和善.他们自己人喊“小杨”,村里人也就跟着喊,有时小孩子见面也这样喊,他也乐哈哈的答应,还伸手在鼻子上刮一下,能被“小杨”刮一下鼻子,大家都很乐意。
老贾不爱说话,但人非常友好,农村人找他什么事,从来没有架子,只要能办到,他都不声不响的给你办。这些人的子女也在我们村里的学校读书,老贾的女儿就跟我是同班同学。
候船室是最热闹的地方,也是那个年代我能见到的最好最宏伟的建筑,石头的墙基有一人多高,水泥钩的缝,红砖红瓦,一排溜的玻璃大窗,显得大气磅礴。晚上,许多盏高功率的白枳灯,把宽敞的大厅照得透亮。
大厅周围的木长条椅子上,坐着各色的行人,这些人的装束与我们村里人是完全不一样,我们村里人过年都穿不到这么好的衣服。得空到候船室看来自各地的人流,是一道很不错的风景。同样能看人群风景的,还可以在每天上午十一点的时候,上水大轮靠岸,从船上下来来自上海、南京、芜湖这些大城市的旅客。他们的衣着、发式、包裹,甚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