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贵州扶贫工制作度创新.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扶贫工作制度创新 System Creativity in Reducing Poverty in Guizhou Province 原载:贵州民族研究(贵阳)2003年04期,第102~106页 王红岗,男,管理学硕士,贵州省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纪委书记 贵州省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贵州·贵阳 550002 左朝刚,男,研究生,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人事处处长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贵阳 550004   内容提要:贵州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斗争是中国反贫困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反贫困斗争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第三部门+农户”的扶贫模式是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优化选择,而制度创新则是实现扶贫目标的前提条件。   War against poverty in Guizhou ethnic areas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war against poverty in China.This paper suggests a good model,combining the authority,a third department,and the peasants,to reduce poverty in Guizhou.   关 键 词: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3)04-102-005     一、贵州贫困状况的原因及特点     (一)贵州的贫困状况及原因   贵州地处祖国的大西南,全省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人口3600万,有汉、苗、布依、侗、彝、土家、水、回等10多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全省分9个地州市,86个县。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平均海拔1000米。地形复杂多样,属于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区。高原和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9%,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岩溶面积就有1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4%。若按岩溶面积占地总面积30%以上为“岩溶县”的标准计算,全省共有74个县为岩溶县。岩石裸露,山高坡陡、山谷切割深,草木也难以种植。[1]   贵州省的贫困发生率、贫困程度等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5年,全省有贫困人口1500万人。1986年按当时国务院扶贫标准,(以县为单位农民人均纯收入150元,人均占有粮食200千克的标准)共有31个贫困县。1991年国家把人均纯收入的标准提高到300元,人均粮食仍然是200千克,按此标准,全省共有46个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国家制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按以县为单位,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进入贫困县名单。按此标准,贵州共有48个贫困县,占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的8.1%,列全国第三位。全省贫困人口1000万人,占当时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12.5%;重点贫困县贫困总人口632.1万人,占全国重点贫困县贫困人口5858.9万和的10.8%,重点贫困县人口在全国排名第二位;其中,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的极贫人口有392万人,占全省没有解决温饱人口总数的39.2%;全省还有364万人饮水困难,235个乡不通公路,70%的村不通电。到1997年8月,在全省贫困县中,仍然有24个乡、5519个村不通公路,5325个村不通电。[2]导致贵州山区贫困的原因就在于:   1.历史沉淀的原因。2.不良的经济地理区位。3.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4.人口膨胀和素质低下。5.公共物品供给的短缺。6.发展迟缓的极化效应。7.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它不仅提高了交易费用,而且有时使交易成为不可能。还极大地限制了分工的发展,从而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增进。     (二)贵州的贫困特点   贵州是全国省区中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农业省份。其贫困的表现形式有其特殊性,认清其贫困的基本特征,是我们制定反贫困措施和对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贵州民族地区的调查分析,归纳出贵州民族地区的主要特征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二是区域贫困与结构性贫困并存;三是物质贫困与素质性贫困并存;四是贫困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并存。   贵州的扶贫工作,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和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民族地区扶贫模式,是政府公共政策的一种价值选择与判断。     二、“政府+第三部门+农户”模式的现实可行性   根据贵州扶贫工作的具体实际,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就是“政府+第三部门+农户”的扶贫模式是贵州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中的一种优化选择。     (一)“政府+第三部门+农户”扶贫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政府+第三部门十农户”扶贫模式指的是以政府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为基础,在第三部门的组织下,由贫困农户参与决策和执行扶贫行为活动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