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清盐商”的那个“秘密账本”
两百多年前,一名因贪污罪被判入狱的清朝官员,面对铁窗,悔恨交加,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
我是个坏人吗?我到底算不算个好人呢?可我小时候也是苦读圣贤书啊。走到今天,十年寒窗风雨,好不容易才金榜题名。走到今天,我不容易啊!为了圣上,为了朝廷,我辛辛苦苦当差,我大半辈子都交给了大清。你说,我这点俸禄,还比不上盐商一趟行盐的银子,凭什么呀……我收过他们的银子吗?没有!我嫌他们的银子脏,嫌他们有铜臭味。可惜了那些字画啊!放在我这里,总比放在那些不识字、只识阿堵物的土财主手里强得多吧。
看过《大清盐商》电视剧的人,对这段自白当然不会陌生,它出自剧中的两淮盐运使卢德恭之口。伴随着卢大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可以知道他寒窗苦读数十年,一心想成为圣贤,怎料却变成了人人不耻的贪官污吏。但卢大人仍然不服,因为相比那些盐商的暴利致富来说,自己这点小贪根本算不了什么。最重要的是,晚节不保的卢大人仍然傲气十足,对没文化的盐商们狠狠嘲讽了一番。
仅仅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到,卢大人时刻都在回避自己的贪污问题,并且试图把矛盾转嫁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大清盐商们过得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呢?盐商与官员、盐商与皇帝之间存在着哪些复杂关系呢?要回答这些问题,仅是依靠剧本显然还不够。好在《大清盐商》事出有据,并非凭空虚造,借着卢大人的话,回到历史的现场,不难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数盐商 有钱就是任性
盐,是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食用物品,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制盐、采盐、售盐都是由国家来操办。但让堂堂一个国家去做买卖,听着总不是那么回事,所以采取的方式是商人去干,国家监管,美其名曰“官督商办”。到了清朝,两淮地区盐业发达,获利丰厚,成了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卖出去的是白花花的盐,换回来的则是白花花的银子。有钱的盐商们,当然要任性一把了。
早在雍正即位之初,就听人汇报说,那些盐商们的衣服房子极其奢华,吃饭的工具也非常精巧昂贵,每日里吃喝聚会,歌舞升平,金银珠宝多得数不过来,甚至连他们家人奴仆的生活也堪比官员。这种风气尤其以淮扬盐商最为严重,所以下决心一定要严厉查处。
到了乾隆朝,此风非但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更加严重。单从盐商们对他们上司的供应中就能看到。两淮盐政衙门的官员,每天吃饭就花费五十两银子,笔墨纸等杂项又耗费七十两。要知道,清代一两白银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保守来说也要两百多元,因此盐官们的日用开支均已过万。长此以往,数量更为巨大。这些花销,自然都来自有钱的盐商们。
坊间流传着一个故事,乾隆年间两淮有一个叫黄均太的盐商,吃一碗蛋炒饭就要花费五十两银子。之所以贵,乃是因为讲究至极。必须保证每一粒米都要完整,且粒粒分开,浸泡蛋汁。外层金黄锃亮,里面雪白甜香。
与这碗饭配套的还有所谓的百鱼汤,即用鲤鱼白、乌鱼片、斑鱼肝、鲫鱼舌、黄鱼膘、鲨鱼翅等各种不同鱼的材料煲出来的鱼汤。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估计做梦都想不到一碗饭、一锅汤竟有那么多讲究。
道光时期的李澄,也从老一辈人那里听说,两淮盐商的家产,首先以千万计,其次才以百万来计。资本在百万以下的盐商只能称为小商,在那些富达千万的总商们面前,根本就不好意思拿出手,难怪会经常被戏弄、指使,抬不起头来。
盐商们吃喝玩乐的费用,相比他们的家产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所以还有人帮他们花钱。
《大清盐商》从清廷派阿克占前去查处两淮盐务问题展开,由此牵涉出了被称为乾隆朝三大贪腐案之一的“盐引案”。盐业暴利,举世皆知,但面对国家征税时,盐商却叫穷不迭,那么他们的钱又去哪里了?问题的关键还要从剧中不时提到的那份“秘密账本”入手。
精打细算的盐商们,把做生意的经验也用到了人情往来上。不论是顶头上司盐运使,还是地方知县、知府,省城巡抚和总督,乃至京城的达官贵人,盐商们都努力渗透,一一打点。
本着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这些操作显然不能公之于众,但盐商们均记录在了一本小册子中。对收过好处的官员们来说,这份“秘密账本”无疑是最要命的。一旦被皇上知道,少不了杀头之罪。而对盐商们来说,“秘密账本”不仅是疏通关系的支出明细,更是自己的一道护身符。遇到那些拿了银子却不买账或者落井下石的官员时,只要晃一下“秘密账本”,马上就能让他乖乖听话。既然如此,官员与商人之间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你情我愿,闷声发大财,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非到万不得已之时,“秘密账本”是不能公开示人的。撕破了脸,官员的乌纱帽固然保不住,盐商的生意同样也没法去做。明白这个道理,盐务官们也就懒得去操那份闲心,还不如该拿的拿,该收的收,毕竟大家还要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嘛。有了这种觉悟,盐务官们也变得任性起来。当时官场流行着一段话:“官不在高,有场则名,才不在深,有盐则灵。斯虽陋吏,惟吏是馨。……无刑钱之聒耳,有酒色之劳形。或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