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哈尔滨TD多小区联合检测
专项优化报告
目录
1. 优化背景 3
2. 基本原理 3
3. 算法开启步骤 4
3.1. 传输脚本配置 4
3.2. 算法参数配置 5
4. 指标评估 6
4.1. 语音质量指标评估 6
4.2. ISCP指标评估 7
4.3. 话统指标评估 8
5. 总结 9
优化背景
自建网以来,根据各地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TD网络的系统内干扰问题是导致用户感知变差及异常事件(掉话、切换失败)的重要原因。干扰造成的直接影响是链路质量的恶化,多小区联合检测可以降低上行用户间干扰,降低因用户间抬升功率导致ISCP高的上行干扰掉话,改善用户感知。
哈尔滨异在哈尔滨移动TD四期替换工程结束后,现网无大规模的搬迁和新建站点,网络状态趋于稳定,现阶段适合进一步开展提升整网指标的多小区联合检测的专项优化。考虑到TD系统的特点,可以对多小区的同频用户进行干扰消除,开启多小区联合检测(MCJD)算法可整体提升用户感知、KPI指标、DT测试和CQT测试指标。
基本原理
单小区联合检测单存的把它们看做无法消除白噪声干扰处理,减少了先验信息量,降低了借条门限;多小区联合检测将邻区用户信息(扰码,信道响应,扩频系数,扩频码)纳入到联合检测方程组中;通过多小区信道估计得到多小区信道响应,再通过多小区联合检测,这样干扰抑制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假设用户a,b使用小区1的信号,用户c处于小区边缘,使用小区2的信号,目标是解调出用户a的信息;单小区联合检测的时候,由于用户c的上行信号被看做白噪声,只有小区1内的用户b信息,所以联检方程组中没有红色部分;多小区联合检测时候,由于纳入了邻小区2上用户c的上行信号,所以增加了先验信息,方程组维度增多,这样明显提高用户a的信噪比增益;
多小区联合检测是针对TD系统内干扰而设计的同频干扰消除算法。当TD用户数超过一定负荷后,为了平衡强干扰带来的性能下降,小区间可能会发生功率的相互攀升,造成网络性能的损失和终端发射功率的浪费。所以小区边界用户虽少,但是影响巨大,改善小区边界用户的性能对提高切换成功率有决定性作用,考虑到TD系统的特点,可以对多小区的同频用户进行干扰消除。
多小区联合检测对RNC和NodeB做出如下整改:
定时通过IUB口下发邻区的上行码树更新消息给NodeB,目前每3秒发一次邻区消息,下发的规格为最高支持12邻区9载频3时隙;
NodeB收集邻区上行的用户码,将邻小区干扰信号当作已知信号,进行联合检测;
由于NodeB与RNC之间的邻区信息更新较大,所以必须增加专用的传输通道;
完成同频多小区算法需要得到相邻小区的完整的结构化信息,包括基本Midamble码、扰码、信道响应、扩频系数和扩频码;
算法开启步骤
由于MCJD引入的邻区负荷干扰信息需要通过IuB口传递,因此传输增加CCP是开启算法的前提。
MCJD算法的开启的基本步骤为首先配置传输,然后配置强邻区脚本,最后在RNC侧和NodeB侧分别开启小区级算法开关。
传输脚本配置
传输脚本的配置基于CME工具,版本号CME V400R005C00SPC800,分别生成RNC和NodeB侧脚本。
注意:配置过程中不需要重启NodeB或去激活小区/载波。
生成的脚本样例如下:
RNC侧:
ADD SAALLNK:SRN = 1, SN = 2, SAALLNKN = 6, CARRYT = IMA, CARRYSRN = 1, CARRYSN = 21, CARRYIMAGRPN = 0, CARRYVPI = 1, CARRYVCI = 58, TXTRFX = 156, RXTRFX = 156, SAALLNKT = UNI, CCTMR = 1000, POLLTMR = 750, IDLETMR = 15000, RSPTMR = 15100, KEEPTMR = 2000, MAXCC = 4, MAXPD = 25, STATLEN = 67, WINDOWSIZE = 100;
ADD TCCP:NODEBNAME = SZTD963, PN = 65535, CARRYLNKT = SAAL, SAALLNKN = 6;
NodeB侧:
ADD SAALLNK: SAALNO=12,CN=0,SRN=0,SN=7,JNVCG=NO,PT=IMA,PN=0,VPI=1,VCI=58, ST=RTVBR,PCR=647,SCR=323,CCTM=1000,POLL=750,IDLE=15000,NRTM=15100,KATM=2000,MAXCC=4,MAXPD=25,MAXLE=67;
ADD IUBCP: CPPT=CCP,FLAG=A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