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一、高温作业 二、低温作业 三、异常气压 (一) 高气压 (二) 低气压 四、噪声 五、震动 六、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 高温作业 高温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高温作业标准和类型 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热适应 中暑 防暑降温措施 高温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1.气温 2.气湿 3.气流 4.热辐射 气 温 大气温度 生产性热源 其它 气 湿 生产环境的气湿以相对湿度表示。 相对湿度高于80%称为高气湿 相对湿度低于30%称为低气湿 气 流 外界风力 生产性热源(热压) 通风设施 热辐射 何谓热辐射? 一次辐射和二次辐射 正辐射和负辐射 热辐射强度取决因素 热辐射单位(J/cm2·min) 高温作业标准 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是指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中每日13-14点的气温平均值。 我国部分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地点温度℃ ) 哈尔滨28 天津31 海口33 济南32 南宁33 杭州34 昆明25 上海32 重庆35 北京30 沈阳29 南京33 大连27 武汉34 福州34 高温作业类型 干热型(高气温、强热辐射、低气湿) 湿热型(高气温、高气湿、低热辐射) 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体温调节 水盐代谢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泌尿系统 体温调节 产热+获热=散热 正常机体产热与散热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以维持机体温度的相对恒定(代偿范围≤38℃)。 热交换方式及决定因素 辐射 传导、对流 蒸发 热应激和散热反应 热应激→散热反应→ ①皮肤血管扩张→皮温升高→辐射、传导散热↑ ②汗腺分泌增强→蒸发散热↑ ③产热中枢受抑→产热↓ 水盐代谢(1) 高温作业工人每工作日出汗及失盐量:3~4L,20~25g 汗液的成分及渗透压: 主要为氯化钠及少量氯化钾、尿素、维生素等。 渗透压为低渗(约1/3张) 体内缺盐的指标: 尿盐量5g/24h或2g/8h(工作日内) 水盐代谢(2) 大量出汗可造成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热痉挛发生。 高温作业工人从汗、尿中排出的钾几乎超出一般人的8倍,这常常是高温作业工人工作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循环系统 ①大量出汗而丧失水分,有效血容量减少; ②皮肤血管扩张,末梢循环血量加大; ③劳动时肌肉供血量增加。 因此,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心脏负荷增大。 消化系统 高温作业可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胃肠道疾患增多。 高温对胃肠道活动的抑制; 大量出汗,氯化物丢失→胃液酸度↓; 血液重分配→消化道血流减少→吸收率↓; 大量饮水→胃酸稀释。 神经系统 高温作业可使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区)出现抑制,肌肉工作能力低下,机体产热量因肌肉活动减少而下降,热负荷得以减轻。因此,这种抑制可看作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但由于注意力、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及反应速度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泌尿系统 由于大量出汗,血容量不足及血浆渗透压升高,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加之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经肾脏徘出的尿液大量减少.尿液大大浓缩。高温作业时肾排水量可减少85%一90%。肾负荷的加重,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甚至可发生肾功能不全。 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 何谓热适应? 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有何特点? 体温调节机能得到改善,表现为:出汗机能增强、汗液中氯化钠降低、心血管功能加强、体温调节中枢更加有效等。此外,细胞在机体热适应后可合成一组新的蛋白质——热应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以保护机体免受高温的致死性损伤。 热适应的建立和脱适应 热适应训练: 在中等热条件下,让未适应者进行短时间的尽可能重的体力负荷训练,并间隔短暂的轻体力负荷训练,一般2~4周内形成。 脱适应: 热适应的状态并不稳定,停止接触热一周左右即返回到适应前的状况。病愈或休假重返工作岗位者应注意重新适应。 中暑分型 热射病(heat stroke) 热痉挛(heat cramp) 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热射病(heat stroke) 最严重的类型,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有20%的死亡率。 发病机制: 体内不断蓄热,造成广泛的细胞变性、坏死。 临床特征: 过高热(≥40℃); 皮肤干热发红(“汗闭”现象); 中枢神经症状突出; 出凝血障碍(后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