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5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

第五讲 语义指向分析 6.1 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 .1.1 我们在第章把语义特征分为三类:词汇语义特征、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语义特征。其中词汇语义特征决定词语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特征,或者词语之间相互组合的可能性;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语义特征则跟表达意图或话语环境有关,有时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语义特征可能相互重叠在一起。例如: (1)a. 芳芳炖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蹄。 b. 芳芳香喷喷地炖了一锅猪蹄。 c. 香喷喷地,芳芳炖了一锅猪蹄。 d. 芳芳炖了一锅猪蹄,香喷喷的。 (1)中各例的“香喷喷”在词汇语义特征上都跟“猪蹄”相容,但不同位置对“香喷喷”所赋予的结构语义特征有所不同:(1)a直述状态,具有[+直述]的结构语义特征;(1)b强调主观努力的状态,具有[+主观努力]的结构语义特征;(1)c强调行为结果的状态,具有[+强调]的结构语义特征;(1)d表示补充或说明,并无强调意味,具有[+补说]的结构语义特征。这些由结构赋予的语义特征同时也是说话人根据话语环境对词语的语序自觉调适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语义特征有时具有一致性。 .1.2 可以看出,词汇语义特征是稳定的,而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语义特征则随着结构或语序的变化而改变。因此相比之下,词汇语义特征是第一位的,而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语义特征则是第二位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在言语活动中由结构或语序赋予的一种附加意义,或叫做寄生意义。因此,一旦词语的词汇语义特征跟句中或句外相关实体不存在语义上相容的可能性,整个句子就变得不可理解,尽管其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语义特征仍然存在。例如: (2)a. 芳芳熬了一锅香喷喷的皮蛋瘦肉粥。 ??b. 芳芳香喷喷地熬了一锅中药。 ??c. 香喷喷地,芳芳熬了一锅中药。 ??d. 芳芳熬了一锅中药,香喷喷的。 (2)b-c的“香喷喷”在人们的认知环境里,很少跟“中药”的味道发生联系,因此在受话人的解码过程中不能在句中找到具有与之相容的语义特征的词语,整个句子的合法性可疑。这种情况说明,一个词语要进入句子发挥交际作用,就必定与句中别的成分或交际语境中的某一实体存在语义上的联系,反过来说,一个合法的句子的各个组成成分总是能够在句中或交际语境中找到与之组配的对象。任何一厢情愿的组配都会造成不合格的句子。(税昌锡2003)由此可见,句子的生成是以词语的相容性语义特征为其基础的,词序或语调等则是话语环境对语义表达进行调适的结果。 .1.3 在结构上,具有相容性语义特征的词语可以是同一层次的一个结构体的两个直接成分,这时它们的语义关系和结构关系相一致,如(1)a的“香喷喷的猪蹄”和(2)a的“香喷喷的皮蛋瘦肉粥”;具有相容性语义特征的词语也可以处于不同的结构层次上,如(1)b-d的“香喷喷”和“猪蹄”。鉴于以上事实,陆俭明(1980)指出:“句子成分之间总是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这已经成为了语法学界的共识。 不过,对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不对应现象,早在《马氏文通》讨论“状字”以及“皆”类副词(马氏称为“约指代字”)时就有零星的分析。到目前为止,对不同层次的句法单位却可以有语义上的联系的认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即“语义指向分析”。语义指向分析已经经历了朦胧期和萌芽期,现在正处于探索期,有许多理论性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的探讨。(税昌锡2004a) .2 语义指向的定义和性质 .2.1 语义指向的定义 尽管“语义指向”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对“语义指向”如何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范晓、胡裕树(1992)、胡裕树(1994)认为,语义指向是“词语在句子里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卢英顺(1995)认为,语义指向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可能性”。沈开木(1996)认为,语义指向是“一个词指向它的对象的能力或特性”。陆俭明(1997)认为,语义指向是“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个成分相关”。王红旗(1997)认为,语义指向是“处在句子的同样句法位置上的具有同样语法性质的词语却可以同句子的不同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现象”。周刚(1998)认为,语义指向是“句子中某一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 以上学者对语义指向的认识虽然表述各异,但都承认语义指向的基础是成分之间语义上的联系。前文的分析表明这种联系最终是建立在成分之间的相容性语义特征之上的。但是这些说法都不涉及有语义联系的成分之间,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即谁在语义上指向谁的问题。 从言语的生成过程看,人类在用言语表述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其所采用的方式往往对应于人类一般的认知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东东吃西瓜”这个句子很通顺,但“西瓜吃东东”便令人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