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政治试题.doc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政治试题.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莱州一中 2010级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 政治试题 命题人:牟丽娟 审核人:宿冉 命题时间:2013年1月2日 第Ⅰ卷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 50分) 1、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青岛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岛和文化岛高度融合,对青岛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这体现了 A、政治推动经济的发展 B、文化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2、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接收媒体采访时说:“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这说明 ①文化由人创造,反过来又影响人 ②民间艺术元素决定了文化作品的成败 ③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继承 ④文化具有多样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两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这表明 A、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 B、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4、将于2013年10月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 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如果因时而进就能促进社会进步 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这启示我们 A、传统文化都可为我所用,要全部继承 B、传统文化都不符合时代特点,要全部抛弃 C、否定旧的文化传统,代之以全新的文化形态 D、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深厚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领导力量 ③中华民族精神始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 ④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革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来源:高[考∴试﹤题∴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与这一论断相一致的是 A、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B、符者,才之帅也 C、注重理论学习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D、才者,德之资 12、苏东坡在(赤璧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如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13、小张在日记里写过:“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这说明(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