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doc

第三单元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教育与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自我评价 第一,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如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程度等,这些都是小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 第二,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重要。 第三,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喜欢自己的儿童,情绪最快乐;对自己评价不良的儿童,经常产生悲哀、沮丧的消极情绪。 (二)自我控制能力 1、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控制攻击、协调人际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作用体现在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能动性影响。 学者罗腾伯格通过“延迟满足(是抵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结果发现,6-8岁的儿童中有1/3、9-11岁的儿童中有1/2选择等待,而12-15岁的儿童几乎都愿意等待。这说明,童年期儿童延迟满足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有显著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2、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研究表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如下: (1)认知和策略。如果儿童能够将注意力从奖品上移开,去做其他感兴趣的事情,将使儿童的等待变得轻松容易。 (2)榜样的作用。 (3)家庭教育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父母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的、宽松而又民主的教育类型,可使儿童容易抗拒诱惑的自我控制能力。独裁型、惩罚型或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剥夺儿童练习自我控制能力的机会和动力,而使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二、道德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发展:是指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国。道德内涵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包括移情、情感共鸣、内疚、羞愧、良心等。婴儿期就出现移情、共鸣表现;幼儿期表现出内疚和羞愧感;童年期,随着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并影响着道德行为。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认知是指导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和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儿童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指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1)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的,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2)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标准内化于已。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行为是以习得的道德准则为指导的行为。 1、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指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有利他行为、期待获得奖赏的有益行为、希望得到权威和社会赞赏的利他行为以及为了减少个人内部消极状态的行为等。虽然行为动机有所不同,但是这些符合对社会有利,对他人有益的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获得需要有付出,需要具备如下条件:(1)道德动机的发展。道德动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由服从向独立发展,由服从成人的指令发展到自觉道德动机;由以具体的事物的给予为动机向以社会需要为动机发展。(2)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为需要帮助者着想的能力。(3)需要具备亲社会行为的能力。 2、攻击行为(侵犯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对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攻击行为的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 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常用的控制措施有: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教给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发挥榜样的作用等。 欺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欺负的主要特征在于:行为双方力量不均衡性和行为的重复发生性,它通常是力量占优势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的一言重复实施的攻击行为。 (1)欺负行为的类型有三种:一是直接身体欺负;二是直接言语欺负;三是间接欺负,即欺负者一方借助第三方对受欺负者实施攻击。 (2)小学儿童欺负行为发展特点有四个:一是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二是言语欺负的出现率最高;三是欺负的性别差异,男生以直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