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非零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应用实践
非零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应用实践
郭代
谈及信用评级这个话题,民生银行在2004年就有一套信用评级体系,虽然按照评级授信的操作规程—先评级的要求来做,但实际应用中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在2004-2006年三年期间,民生银行采取的是大客户策略,客户数量相对比较小,单笔金额比较大,我们靠专家团队比较好的解决了风险管理和不良率控制的问题。
应该来讲从银行自身发展需求来看,没有太强烈的一种需要来全面提升风险识别以及风险管理的能力,等到我们到了08年以后,08年完成事业部改革,专业化经营,对分行这个层面完全解放出来做我们的小微和中小,我们客户数量也大幅增加。大幅增加以后,对我们的风险识别压力就逐渐增大,客户数量增加,专家资源始终是稀缺,有很牛的专家,他可能一看企业,看三分钟就可以比较准确的识别出来是不是有风险。但是,这毕竟是少数,不足以去支持我们业务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09年启动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内部评级法是最核心的内容。对于这样一家股份制银行,当然了我们实施新资本协议有很多种好处,动力去说服我们董事会,说服我们股东需要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但是,就一家银行自身发展来讲,这个东西到底对业务上有没有什么支持和发展,引导,提升这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今天谈的核心,是我们在应用环节的一些实践,主要是我个人看法,以及我们09年以来一直在推的一些成效。这里面有一些问题,这是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
我先谈一谈我们非零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内在逻辑,包括一些银监会,资本管理办法,很多监管指引,包括现在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内容很多,但其实你把其抽出来之后,我觉得是可以把我们的IRB分成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第一个层面就是回避不了一定要有一套模型体系,第二个层面是在模型体系基础上有一套管理体系,第三层面是在管理基础上再来推应用。这三个整体,为什么会存在?简单谈谈我的理解。首先是模型,为什么要模型,没有模型行不行?当然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个里面是有一个比较深的逻辑关系。
我们想评级最早源头上来讲,风险管理需要,信贷实践需要进行风险识别需要衍生而来,当然评级在产生以后推的应用,远远不局限于信贷准入,信贷审批这个环节,大部分评级源头先解决信贷问题,解决信贷批不批的问题。解决批不批的问题我们只需要评两个等级就可以,一个好客户,一个坏客户,我们评出来好客户肯定不会违约,评出来坏客户肯定会违约。但是我们发现理想情况下做不到,我们评了AAA客户,长线在群体里面也会出现违约客户,只是说比例会低很多,我们评两个级解决不了,就评10个,8个。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学校,进来之后,先考试分班,这是优班,中班,普通班跟火箭班,火箭班的同学成体水平高一点,你不排除火箭班的同学最后也有考不上大学的。
我们在模型环节想解决实现一个分类,AAA的可能不是说全好,这里面比例相对低一点,我们跟AAA客户群体贷款,对整个组合来讲违约比例会小很多。这就衍生出来一个问题,我们的模型必然不能够实现一个好坏客户精确划分,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管理体系?如果说你的模型直接出来准,或能用就不需要管理,不需要我们按照一个完整的管理流程去收集材料,认定,推翻,没有这个管理体系我们模型结果不可用。因为这里面有一大类客户靠模型识别不了他的风险,我评出来是一个B,可能按照你政策要求就不能做业务了,但这个客户是去年刚刚亏损,今年一个股东进行收购,明年发展前景是相当乐观,业务人员来看是可以做的。必须有这么一个管理体系支持,把这个客户从B调到A。当然管理体系里面有一个流程,有一个分级授权。
那么管理体系是在模型体系的结果上具备了应用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来去谈应用,应用为什么这么重要?这就很有意思,因为你这个评级不用就没人去重视这个东西,评个A,B,C,D对业务不影响,电脑评出来谁无所谓,可能都我认定就OK了。巴塞尔文本里明确谈到,如果说内部评级体系没有深入去推进应用的内部评级体系是不被接受的,就说连你自己评出来,自己那家银行都不敢用,或者不愿意用怎么能够证明风险分类按照这种标准来计提资本,或者是科学,或者是比较客观的。因此,用起来是一个最后落地环节,是一个必须环节,用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模型用不准,又会有一些风险识别新问题出现,我们就会再次优化我们的评级模型。
这样才是一个良性的轨道,你发现这个路越走越通,就像04年的那套评级体系,当时找普华跟我们做的,也是严格按照我们的模型开发标准,按照科学方法在实施,但是没人管。这个评出来之后,没有一个相应管理体系去用,再去支持评准,这个构成慢慢大家发现结构越来越不可用,不敢去用,你这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