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杨树菇的特性及人工栽培研究.pdf
24卷 陈秀炳:杨树菇的特性及人工栽培研究 275
杨树菇的特性及人工栽培研究
陈秀炳
(福建省尤溪县林业科技研究所尤溪365200)
摘要:本文报道了杨树菇的生物学特性.属好氧类型食用菌,菌丝体在5—34℃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在
23—26℃范围内为最适宜生长温度,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发育的温度在20。CE3.下,较适宜温度在14一18℃
之间.pH值在5.o__6.O较为适宜,菌丝在完全黑暗环境下正常生长。但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
光。人工栽培材料广泛.栽培工艺类似于金针菇.方法简单.在生产推广应用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杨树菇生物学特性栽培
chacingu
杨树菇(AgrocybeHuang·Sp·nov)又称柳松茸。隶属担子菌纲、伞菌目、粪锈伞科、杨茶树菇
属㈣。是温带至亚热带地区,从春季至秋季发生的一种木生食用菌,广泛分布在中国、日本、北美东南、南
欧各国131。
杨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盖肥柄脆、气味香浓,不仅是一种食用菌价值很高的食用真菌,而且是
一种药用菌,在福建的闽西北地区,村民有用杨树菇干子实体治疗胃冷、肾炎水肿的习惯,疗效甚佳{41。
杨树菇资源丰富。福建、贵州、云南、江西、浙江等省虽已进行小面积栽培试验,但产量低、经济效益
差。尚未形成批量生产,我们于1993年列题进行人工栽培研究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现总结如下:
1 材料方法
1.1菌种系作者从县政府院内采得的野生杨树菇,经组织分离所得的菌种。
1.1.1母种培养(1)培养基配方:选用三种培养基;ISA普通培养基:马铃著20%、蔗糖2%、磷酸二氢
钾O.07%、硫酸镁0.05%、琼脂2%、pH自然6.5左右。麦粒汁培养基:小麦5%、蔗糖2%、磷酸二氢钾
0.07%、硫酸镁0.05%、琼脂2%、pH自然。马铃薯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20%、蔗糖2%、蛋白胨0.3%、磷
酸氢二钾O.075%、硫酸镁0.05%、琼脂2%、pH6.O一6.8。(2)按常规方法进行制作、灭菌、接种、培养。(3)调
节电热恒温箱中的温度,在箱中放入接进杨树菇菌丝的试管,观察杨树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菌丝生
长速度最快的温度为生长最适温度)及菌丝能生长的最高温度。
1.1.2原种的制作原种培养基:杂木屑78%、麦皮20%、碳酸钙l%、蔗糖1%、水与料比是1.5:1、pH自
然。按常规方法装瓶,高压灭菌,接人母种后,置于24±2℃的温室培养。
1.1.3栽培种的制作方法与原种一样。
1.2栽培技术
1.2.1培养基配方(表1):根据表l设计的试验配方,以配方I为对照,比较各组配方杨树菇菌丝体长
势。用数理统计分析各配方的子实体产量。
1.2.2制作方法先将可溶性的糖和尿素等溶于水,再与其它料拌匀,料水比为1:1.5,采用17x33x
0.05cm聚丙烯塑料袋装料。每袋装干料2509,套套环,在袋中用圆形木棒1.O—1.5cm打洞,洞深为袋的
2,3,塞上棉塞,装锅灭菌,为防止棉塞受潮,进锅后每层塑料袋上方要盏牛皮纸,常压蒸汽灭菌100℃保持
10小时取出冷却后接种,接种后暨25℃适温的培养室培养,待菌线长满袋后即开袋搔菌排放出菇室进行
出菇管理。
1.2.3栽培工艺母种一原种一栽培种一栽培菌袋一开袋一搔菌_+出菇管理一采收。
2试验结果
2.1形态特征
2.1.1菌丝菌落形态特征不同培养基.菌落形态略有差别。在普通PSA培养基上,菌丝呈白色,毛绒
状,纤细致密,在马铃薯蛋白胨培养基上,茵丝初呈匍匐状、整齐、粗状、后出现索状菌丝柬(表2)
2.1.2子实体形态特征子实体群生或单生。子实体由菌盖、菌柄、菌褶、菌环四部分组成。菌盖直径5--
10cm,表面平滑,初暗红褐色,后变为褐色或浅土黄褐色,边缘淡褐色,有浅皱纹。菌肉白色;菌褶初白色,
成熟后变咖啡色(着生孢子),密集、几乎直生,菌盖完全开展后,与菌盖分离成箭头状;菌柄长5一12cm,
直径0.5--1.5cm,中实、纤维质、脆嫩,表面有纤维状条纹,近白色,基部常污褐色;内菌幕膜质,淡白色,
上表面有细条纹,开伞后成菌环留在菌柄上部或沾附于菌盖边缘或自动脱落,内表面常落满孢子而呈锈
褐色。孢子印锈褐色。孢子椭圆形,8.5一llx5.5—7微米,芽孔不明显,缘襄体19—30x5.5—7微米。发育类型
为被果型。
2.2生物学特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