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题联赠渔民》教学设计及课件.doc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教学设计及课件.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教学设计及课件

小学语文教案 课题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五年级 课时 2课时 学校 爱国小学 教者 张颖 一、教材内容分析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板块的第二篇课文。这一板块向我们展示了对联这一汉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它的语言魅力。《郑板桥题联赠渔民》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郑板桥乘船到兴化北乡去,在途中看到美景和渔民生活的富足快乐,他不禁脱口而出 “半弯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渔民为了留做纪念把此联刻在了石碑上。已经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自己读懂,或者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他们课堂上思维活跃,并且对文章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创造性的理解,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聪明好学,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深入探究文章的内涵。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读中感悟能力、想象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的情景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画水面如银,微波荡漾,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啊!郑板桥随即脱口吟道:“半湾活水千江月” 师:些语句的描写“半湾活水千江月”谁来美美的读一读。我觉得还不够美,声音再柔美一些。声音再拉长一些(指名读)大家齐读师:是的,正是观赏如此美景才有感而发,脱口而出齐读。半湾活水指的就是中堡湖千江月指的就是傍晚时分的一弯新月。 师:这后面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呢?(表示语句未完,意思未尽) “半湾活水千江月” 半湾活水指的就是中堡湖。千江月指的就是傍晚时分的一弯新月。 能够围绕对联的上下句找到相对应的语句,感受对联的妙处 感受他们的快乐。他了解到了什么呢?请一名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大家画出相关的语句。 (2)师:郑板桥从渔民的口中知道了什么? (3)师:在这特有的情境里,郑板桥完全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于是又脱口吟道:“一粒沉沙万斛珠。”真是有才啊。 师:那“一粒尘沙万斛珠”你怎么理解?(指这里盛产珍珠)正好与文中的哪些语句的描写相对应。 (4)师:这里盛产珍珠,每一粒沙子都有可能变成绿豆大的珍珠。作者在这里要赞美的仅仅是珍珠吗? 生:作者是以珍珠为例,赞美这里丰富的水产资源。(板书物产丰富) 师:是啊,渔民的热情更让郑板桥觉得这里真是人间仙境。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他提笔就写了:“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尘沙万斛珠“后来,渔民们请石匠将此联刻在一块石碑上,留做纪念。 生:知道这里盛产鱼虾菱藕,稻麦果蔬…… 读“一粒沉沙万斛珠。” 思考 谈谈渔民的热情会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能够围绕对联的上下句找到相对应的语句,感受对联的妙处 四、写文章要联系生活 五、再次欣赏对联,了解对联知识 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他提笔就写了:“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尘沙万斛珠“后来,渔民们请石匠将此联刻在一块石碑上,留做纪念。 四、写文章要联系生活 这篇课文学到这里,我们了解了郑板桥在这样的情境中创作出了对联。还是告诉我们任何文章都应是从生活中取材,只有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来这个道理。 五、再次欣赏对联,了解对联知识 1. 师:此刻,我们真的要为郑板桥竖起大拇指了,现在我们来一起朗读这幅对联。要读出你内心中那份情不自禁的赞叹的语气。 2.师:此时此刻,你们理解对联的意思了吗?出示含义。 3.出示对联的相关资料。 明白写作来源于生活 再有气势地齐读对联 说一说对联的含义,读一读并理解对联的特点。 了解对联知识的同时,对比一下对偶这种辞格。 把这个对联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作为讲课重点,最后引出意图,文章源于生活,要去认真地感受生活。进而迁移到学生习作中的实际情况,告诉他们习作必须依据于生活,写真事,说真话,抒发自已的真实情感。 六、与学生现场作对 七、拓展 八、总结 九、作业 六、与学生现场作对。 风 —— 刮风—— 刮大风—— 窗前刮大风—— 坐看窗前刮大风—— …… 七、拓展 1.课后积累。 2.《郑板桥吟诗送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