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平台项目书(V3).docx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子平台项目书(V3)

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子生物学平台建设项目书尊敬的领导:感谢贵单位给我机会向你们介绍分子生物学平台建设方案,该分子平台包含PCR电泳成像系统、荧光定量PCR仪、微滴式数字PCR系统、全自动病原微生物检测系统、脉冲场电泳系统,以及酶标仪洗板机、蛋白纯化系统、细胞分选系统等,通过有机结合,技术互补,实现目前行业内最领先最专业的分子检测技术,为食品药品安全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该分子平台可开展的应用与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1、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活菌定量检测、致病菌溯源2、动物源性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3、转基因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4、中药材的真伪鉴别5、生物制品的检测6、药物安全评价7、检测新技术的研究及试剂盒的开发等目 录一、分子平台应用实例31、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32、致病菌活菌定量检测73、致病菌溯源104、动物源性成分检测145、肉类及肉类制品中的成分掺假和虚标196、转基因成分定性与定量检测237、中药真伪鉴别328、生物制品检测379、药物安全评价43二、主要仪器介绍441、PCR电泳成像系统442、CFX96 Touch型荧光定量PCR系统453、QX200微滴式数字PCR系统464、iQ-Check全自动病原微生物检测系统475、脉冲场电泳系统486、蛋白纯化系统497、细胞分选系统50三、分子平台推荐规划51四、分子平台推荐配置52一、分子平台应用实例1、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背景介绍民以食为天,食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生存发展,而食源性致病菌是威胁到当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近年来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报道数量有所减少,但是据美国CDC公布的检测报告显示,实验室检出食源性菌如沙门氏菌的概率并没有降低,因此食源性致病菌对公共健康的威胁仍不容小觑[1]。传统检测方法虽然是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金标准”,但因其操作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很难满足基层日常检测和执法需求。特别在我国,一方面食品需求数量巨大,另一方面食品的加工生产却呈规模小、零散等特点,因此要保证我国民众的食品安全,提高抽样覆盖率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使用传统的检测方法,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经费上都无法满足食品抽检的需求。因此,有必要研发和普及一些检测速度快、费用低、灵敏度高的快检技术来更好地应对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检测技术目前,文献报道的食源性致病菌快检技术有很多,例如:免疫学检测技术、代谢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等。不同的检测技术各有特点,但是能满足检测速度快、费用低、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并适用于基层执法和检测需求的技术主要为免疫学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其中,免疫学检测技术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灵敏性,检测效率高、费用低,对人员要求较低且不需要大型仪器等特点,因此目前应用得最为广泛。但是免疫学检测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当待测样品中含有目标物的竞争性物质时,很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的检测结果;免疫学检测对反应体系环境要求较高,错误的选用试剂会直接造成检测失败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在分子水平上对食源性致病菌的鉴定。其中最为便捷、快速和适用广泛的鉴定技术要数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PCR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的Kary Mullis发明。PCR技术主要是在体外合适条件下,以DNA(或RNA)为模板,以一对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为引物在耐热DNA聚合酶作用下特异性扩增目的DNA片段的技术。整个反应由20-45个循环组成,每个循环均包括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3个步骤。近年来,用PCR技术检测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常规PCR、不对称PCR、免疫PCR、套式PCR、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多重PCR、逆转录PCR等。2005年,范宏英等[2]运用多重PCR技术成功的将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绿脓杆菌和副溶血弧菌5种饮用水不得检出的致病菌同时快速检出。2010年,程晓燕等[3]建立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实现效果。目前,基于Taqman探针的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性致病菌的检测中,并制订了相应的检验标准。在2016年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畜、禽产品》(GB 2707-2016)等12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同样涉及到了PCR及qPCR的检测技术。因此,在前增菌和选择性增菌后,应用PCR技术可以对样品中是否含有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这种检测技术的优势在于检测效率高、特异性好以及灵敏度高等。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N/T1059.7-2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