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验连续系统数值积分法的运用
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连续系统数值积分法的运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连续系统数值积分法的原理,理解仿真步长对系统稳定性和结果精度的影响;
2.了解MATLAB的数据格式和基本操作;
3.了解Simulink连续系统模块库中个基本模块的功能和参数设置
二、实验准备
1.在连续系统中,系统模型数学描述的形式有微分方程、状态方程和传递函数。其中一阶微分方程和状态空间模型可用数值积分法进行处理,研究其计算、稳定性、误差等问题;
2.Differential Equation Editor微分方程编辑器可以实现对微分方程的输入;State-Space状态空间模块可设定状态空间模型的系数矩阵及初始状态;Sink模块可用于观察输出的数据。
三、实验要求
1.理解数值积分法对连续系统数学模型仿真的过程;
2.使用Simulink中的模块对连续系统进行仿真。
实验一 利用数值积分法求解一阶微分方程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学习运用Simulink环境进行建模与仿真实验;借助对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加深4阶龙格-库塔算法的原理及其精度的理解。
二、实验任务
运用4阶龙格-库塔算法求解一阶微分方程
dydx = - x2
x = 0时y = 1
三、实验设备及器材
微机一台,MATLAB仿真实验环境。
四、实验步骤
1.启动MATLAB2008a;
2.在命令窗口Command Window中输入“dee”打开微分方程编辑器;
3.在“dee”中点击“FILE/New/Model”建立新模型“Untitled(未命名)”,并将dee 工作界面中的DEE模块拖入Untitled模型编辑工作界面中;
4.在Untitled模型编辑工作界面中,双击DEE模块打开参数设置界面,在相应栏目中输入方程参数,点击Done结束;
5.在 Untitled模型编辑工作界面中,点击“Simulation/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配置参数工具)”进入参数配置界面,在此界面中可以对仿真参数进行设置,包括设置仿真起始时间(Start time,)和仿真终止时间(Stop time,),选择步长类型(variable-step 或fixed-step)、求解器类型(Solver:ode4:Runge-Kutta,ode113:Adams)等,单击Apply键确认,再击OK键退出;
6. 在命令窗口Command Window中输入“simulink”打开Simulink Library Browser(Simulink模块库),从“simulink/sinks”中找到“scope”模块,并将其拖动到Untitled模型编辑工作界面中;
7.通过鼠标拖动将界面中两个模块的输出和输入点相连,点击工具栏中的 ?(start simulation)开始仿真;
8. 双击Scope模块,即可在示波器工作界面中展示输出数据的变化曲线,点击,可切换输出曲线的展现粒度。
9.点击Scope工具栏上的(parameters)按钮,在“Data history”菜单,变量名称为ScopeData,格式定为Array(数组)。单击Apply键确认,再击OK键退出。
10. 重新运行模型,在Command Window输入数组名,即可观察到输出的所有过程数据。
五、实验要求
1. 根据要求,实现仿真模型。
2. 减小仿真步长,直到仿真结果精度没有显著提高?
3. 分析仿真步长多大为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