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朴实精要.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朴实精要

(二)助词 1. 放在主语的后面,引出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 2.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起到提顿作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 表示“… …的时候”,起到音节助词作用。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十七 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 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二)副词  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十八 “之”的用法: (一).用作动词,可译为“到” 如: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二).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三)助词 ? 1.结构助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 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2.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久之 顷之 3.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4.?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马之千里者 ?? 破灭之道也 的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音节助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指“土地”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音节助词 有如此之势 的 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标志”或 “代词这样”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再见! (一).用作连词。 (1).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2 有时表让步或假设关系,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有时也表转折关系。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且 六、 (二).用作副词。  1、相当于“将”“‘将要”,“将近”“几乎”等。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黔之驴》)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3.复音虚词“且夫”,用于句首,表意思 更进一步,可译为“再说”,“况且”。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过秦论》 “若”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 1、表第二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