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全年风俗百图讲解
中国古代全年风俗百图 1.燃爆竹(宋) 爆竹,又名爆仗、炮仗,自宋以后才有了鞭炮的称呼。古人将竹子、草或麻杆,捆绑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昼,有照明与驱邪的作用。这可能是中国燃放爆竹的雏型,距今已两千多年了。汉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说,深山中有山臊(后人称山魈),人接触到它,往往染寒热病。它好偷人食盐来吃虾蟹。遇见它“人尝以竹着火中爆州(形容声音)而出,臊皆惊惮。”开初的爆竹只是用火烧竹子,到唐代,爆竹的燃放发展为人们将一支长竹竿点燃,或将一串串竹节挂在长竹竿上燃爆,当时被称作“爆竿”。火药发明之后,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明代开始出现了二踢脚。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2.儿童卖痴呆(宋) 宋时吴中民俗,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汝痴!卖汝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贾其余,益可笑。南宋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 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3.压岁钱(清)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因为“岁”与“祟”谐音,也有说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可以多活几年,晚辈得到压祟(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4.教坊自乐(宋)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一年之内,难得休息(拜男人所赐!),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5.拜年送名片(明)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到明代仍然如此。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6.宫中赐银幡(宋)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南宋沿习了北宋风之风,《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7.饰梅花妆(唐)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8.馈春盘(晋)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五辛盘又称春盘,就是在立春日,用蔬菜、果饼、糖果等汇集在一个大陶盘里,亲友间相互馈赠、共同享用,取生机蓬勃、迎春纳福之意。”这一风俗一直传到唐、宋、金、元。《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9.鞭春牛(明) 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鞭春牛意在策励农耕,开始只是一种迎春仪式,到后来慢慢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在清代,各州、县的地方官员,立春之日会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毕,要将彩纸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内所装的干果食品,随之抛洒一地,儿童争而食之。那时的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山西民谣云:“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10.高跷(清) 清代高跷,俗称秧歌。较早组成的内容,系表现《水浒》男女英雄人物;分丑、俊两班;以执器来分,则左棒武松,右棒张清,渔翁阮小二,樵夫石秀,丑鼓时迁,俊鼓杨雄,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丑扇王英,俊扇扈三娘。其后加入青蛇、白蛇、许仙、丑婆、傻儿等,乃进入二十世纪之时,早已失却歌颂梁山英雄之传统矣。 丰年高跷扮秧歌,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