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北地质大学临城实习地质填图讲解
临城崆山白云洞地区地质填图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一、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方法 二、地质观测点的布设和测定 三、地质观测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 四、地质观测研究程度及精度要求 五、野外连图应注意的问题 地质填图是利用相同或大于填图比例尺的地形图在规定范围内布置一定数量的地质观察路线和观察点进行工作的。并根据精度要求到现场将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用规定的图式或符号标绘在地形图上(正投影)。 一、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方法 1、一般程序 收集资料—地质踏勘—剖面测量、正确划分填图单元—剖面地质小结一开展正式填图工作。 2、基本方法 地质填图过程中,沿着一定的路线进行地质观测,称为地质(观测)路线。地质填图方法视比例尺不同,主要有追索法和穿越法。 (1)穿越法:即横穿走向法。 (2)追索法:即顺层追索法。主要用于标志层、矿层、侵入体接触界线,主要断层线的追索。 1:50000-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时,原则上采用穿越法辅以少量追索法,即地质观察路线垂直(或斜交)于主要岩层及构造线方向进行,但对重点研究对象,如标志层、含矿层、矿体露头、化石层、重要岩浆岩体及构造线等,则作追索性的布置; 本次填图比例尺(成果图:1:10000;手图:1:10000,原则要求比成果图大一级或相同) 3、 填图范围 E 114°24 ′26〞-- 114°26 ′15〞 N 37°27 ′30〞-- 37°28 ′25〞 4、填图单位 成果图一般原则:1mm大小应填出,即实物够10m应填出,本次填图要求到“组”。 ≈6km2 晚太古代: 中元古代: 古生代: 寒武系: Jγ Css1ch Mssh∈1 Mzd∈1 X∈2 Z∈2 G-C-F∈2 YO1 LO1 MO2 奥陶系: 下统 中统 上统 下统 中统 Qp3 黄土状土(上更新) Qh 全新统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地层界线 注意:点靠近较新地层 5、包含地层 6、若遇Qh,应剥去一定厚度的第四系 遵循原则:精度低——剥去厚度大 精度高——剥去厚度小 遇大面积覆盖Qh,则不剥去,即使有冲沟,也应该填Qh. 二、地质观测点的布设和测定 在观测路线上对各种地质界线按一定间距进行定点观察,称为地质观察点,观察点对地质图上的基本地质界线起着控制作用,它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包括地层、褶皱、断层、岩体、矿化蚀变带、特殊地貌、第四系等)为原则。 观察点按其类型可分为基本观察点、控制观察点、特殊地质意义观察点。基本观察点是指布置在地层分界线、标志层界线、不整合接触线等露头之上的观测点,是地质填图中数量最多、观察最详、记录最全的地质点。控制观察点仅用于基本观察点点距过稀时的辅助观察,多用于岩性控制点,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观察点用于矿化点、地貌点、水文点及第四纪界线点,以及其他特殊地质现象点。 地质观测点的布设应遵循三个原则: A 点位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B 在地层分界线上、不同岩石接触处、岩相变化处、构造点、矿化及矿点、重要化石点、标志层、代表性产状要素测量点、取样点、山地工程以及其它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观测部位,必须布设地质观测点。 C 按地质实际情况,适当布设岩性控制点。 观测点位置的标定(定点) (1)目测法定点:利用地形、地物及地貌特征,用目测直接将地质观察点的实际位置标定在图上。 (2)后方交会定点法:测量人员站在观测点上,用罗盘测量地形图上已知的控制点(山峰、高地、村庄、桥梁、道路交叉点等)的方位进行交会,交点即为该观察点的地形图上的位置。注意,尽量利用两个以上的已知点进行交会,且两点交会所成夹角不应小于30?,最好在45?左右。 (3)GPS定点法 用手持GPS直接将直角坐标(X ,Y)值标在地形图上。 三、观测点的记录内容及格式 沉积岩区、变质岩区和侵入岩区的观察记录重点各有侧重。 1、地质观测点记录的内容如下: a 沉积岩区:首先搞清地层层序,然后对具体岩石进行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碎屑物成分、粒度、形态、胶结类型、胶结物成分,岩石命名、风化外貌特征、次生变化等),对地层厚度变化、化石层、含矿层、标志层应详尽描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