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论古书注解6注解术语讲述.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通论古书注解6注解术语讲述

“脱”或作“夺”,又叫“脱文”,也叫“脱字”,指 古书中脱落文字的现象。?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阮元《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字下有‘岂’字。案,《史记·仲尼世家》《汉书·武伍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也称“讹文”、“误文”、“误字”,书籍在流传过 程中抄错或印错的字句。 ? 《荀子·非相》:“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 《韩诗外传》作“久则愈略,近则愈详”。 《荀子》“论”字即“俞”(愈)字之讹文。? 《广雅》卷五下:“伪,引也。” 王念孙疏证:“诸书无训‘伪’为‘引’者,‘伪’当作 ‘傿yàn ,字之误也。”? “浑言”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两词的共同点而言,又称“统言、通言”。 “析言”是分析地说,即只就两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又称“别言”。 这组术语常用来辨析同义词,说明同义词的“同”和“异”,也说明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义所表现的粗略和精细的不同。? 《说文·鸟部》:“鸟,长尾禽总名也。”段注:“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则然,浑言则不别也。”? “隹”和“鸟”是同义词,它们的区别是短尾的是 “隹”,长尾的是“鸟”。若是析言它们有异,若 是浑言它们可相通用。? 《说文·贝部》:“赐,予也。”段注:“赐者,予之通称。《禹贡》:‘纳赐大龟’,乃下与上之词;又《玉藻》言:‘赐君子,与小人’者,别言之。统言则不别。”? “赐”和“予”都是“给”意(“予”与“与”通),但二者又有区别。给尊贵的人称“赐”,给低贱的人称“与”。笼统地说两者可以通用。 “言”有推衍阐述和发挥的意思,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概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 ? 《诗经·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tāo)慆不归。”毛传:“慆慆,言久也。” 《左传·僖公二十年》:“子鱼曰:‘君未知哉,勍(qíng)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杜预注:“勍,强也。言楚在险隘,不得陈列, 天所以佐宋。”(串讲大意。)? 言 这个术语,是用来指明被释的词是虚词。 ? 《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广雅·释诂》:“曰、惟、每、虽、兮、者、其、各、而、乌、岂、也、乎、些、只,词也。”? 辞 \ 词 “某,辞也”只是笼统地说是虚词,另外还有“某之辞”的说法。这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某种意义,二是表示某种语气。 ? 《仪礼·士冠礼》:“愿吾子之教之也。”郑玄注:“吾子,相亲之辞。”(表某种意义) ? 《说文·矢部》:“矣,语已词也。”(表示某种语气)? 一 曰 用以指出别义,或指出并存数说。 ? 《说文·艸部》:“莹,玉色……一曰石之次玉者。”? 《说文·示部》:“祏shí,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 不同地域或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使用同一语词来表达某一相同意义时,其语音有可能呈现出具有一定规律的变异,这种意义不变而语音有所变易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音转义存”,简称“音转”“声转”。 前人有“一声之转”(声之转)等说法,析而言之,“声之转”主要指双声之转,“语之转”则主要指叠韵之转,统言则不别。? * 注解术语 前人在注解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往往使用一些专门用语,这些专门用语就叫做古注的术语。 古代的注释家以解释古书为任务,面对古书中种种复杂情况(如语言问题、文字问题、篇章结构问题、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的问题、版本校勘问题),他们创造和使用了大量的术语,说明和解释古籍中的各种问题,保证了训诂的实施。 古注的术语是古书注解工作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推动着训诂和训诂学的发展和前进。 这三个术语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叫做”。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可用于一般的释义: 《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毛传:“山脊曰冈。”? 《左传·文公三年》:“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杜预注:“以血涂鼓为衅鼓。”? 《吕氏春秋·至忠》:“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诛之。”高诱注:“下陵其上谓之暴。”? 同时,这三个术语也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如: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诗经·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毛传:“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 “谓”和“谓之”不同: 使用“谓”时,被释词都放在“谓”的前面; 使用“谓之”时,被释词都放在“谓之”的后面。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指”。 《诗经·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