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_(全)讲述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和《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2条 《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是指导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扬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各县(市、区)和部门具体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和修编提供战略指导和生态整合方法。
第3条 本规划范围为扬州市行政区域的全部,包括宝应县、高邮市、江都市、仪征市、邗江区、维扬区和广陵区,面积6638平方公里。
第4条 本规划期限确定为:
启动期:2001-2005年;
发展期:2006-2010年;
深化期:2011-2020年。
第5条 本规划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由扬州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负责解释,对重大问题需进行调整时,应经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同意。
第二章 生态市建设框架
第6条 生态市建设目标(图2─1)
1、促进传统经济向资源型、知识型和服务型高效持续生态经济的转型,以生态产业为龙头,以社会服务和生态服务为目标,实现扬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促进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净化、绿化、活化、美化的水乡生态景观演变,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累良好的生态资产。
3、弘扬传统维扬文化,促进城乡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生态文化的转型,培育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生态社会建设者。
第7条 生态市建设的战略定位
扬州生态市建设将以优质的产业生态服务、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悠久的人文生态传统为特征,促进传统经济向开放型循环经济、互补型共生经济和规模型网络经济转型, 探索苏中经济跨越式腾飞的新模式,建设东线南水北调安全洁净的水源地,再现经济富足、生态健康、社会文明的新扬州。
第8条 生态市建设结构框架(图2─2)
第9条 生态市建设空间框架
五个复合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一体两翼生态经济区、滨江平原生态经济区、里下河平原生态农业区、三湖一河湿地生态经济区、西部丘陵缓岗生态农业区)建设要充分认识和把握不同生态敏感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和关键环境问题,并分别实施保育修复、控制开发、引导建设的总体原则。对高生态敏感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育修复规划,并采取综合的、分阶段的生态工程技术措施;对中生态敏感区要重点推进水生态功能的规划与管理,加强水生态功能监控体系的建设;对低生态敏感区要大力促进宏观生态引导、系统产业布局与微观项目建设的协调与统一,以生态引导整合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拉动生态建设。
以五个复合生态经济区为基础,形成以“三廊一核”为骨架的未来产业空间格局,拉动市域经济的腾飞和城乡现代化建设,其相应布局如下:
1、三廊
(1)大运河光合资源产业及观光农业走廊:发展以生物质产品的生产、加工、集散、营销和再生为主线的生态食品和其它生物质产品加工配送基地及观光产业走廊;
(2)广陵─江都人居环境建设产业走廊:发展以生态建筑为引导、以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为核心的人居建筑业和相关环保产业;
(3)仪─扬绿色化工、生态产业走廊:发展以现有优势化工、机械等行业为生长核并与相关产业耦合的生态工业走廊。
2、一核
指核心城区,包括新老城区和近郊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发展以水乡生态资产和历史文化遗产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先导的商饮、休闲、保健、文化、教育等百花齐放的人文商旅业。城区产业布局分为五区五园。
3、五区
古城人文商旅产业区,蜀冈─瘦西湖风景文化产业区,扬州经济开发区,城市生态农业区,归江河网休闲度假区。
4、五园
沿江产业园、邗江工业园、江阳工业园、广陵产业园和杭集工业园。
核心城区重点部署生态产业研究、开发与孵化基地、休闲度假文化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中试基地、生态产品展示博览基地和教育培训产业基地。
第10条 生态市建设的时间框架
第一阶段:启动期(2001─2005年),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初步建成生态经济支持体系,重点推进生态市的体制建设、环境整治、产业转型、典型示范和能力培训。
目标:生态建设初见成效,社会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结构性调整、产业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先项目起步、环境污染得到治理,典型示范初见成效,基本形成生态产业主体框架。全市达到“全国生态示范区(市)”的标准,见表2─7。可持续发展能力由0.22达到0.44,进入Ⅲ级中的“较好”阶段。
第二阶段:发展期(2006─2010年),沿江产业群、港口群、城镇群迅速崛起,形成以若干骨干产业集团为主体的生态经济网络和以江湖河网为特色的水乡生态景观格局,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开始步入良性循环。
目标:生态市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重点示范区域(城镇、村、厂、场、景观带)及重点示范项目生态建设完成并向面上推广;重点行业(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