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批评何为?——当前文学批评的两种症候.pdf
文章编号:0257—5876(2005)09—0005—07 批 评 何 为 ?
— — 当前文学批评的两种症候
吴 义 勤 天 副
内容提要 当下的文学批评正面临种种诘难与怀疑,批评 的品格发生 了蜕变,批评的信誉也 已降到了冰点。如何客观评价当代文学批评的功过,既诊断出文学批评的“病症”,又开辟 出文学 批评新的可能性,是摆在批评界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这一课题,即文 学批评的“不及物”与“虚热症”。 关 键 词 文学批评 症候 不及物
对于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 文学界否定、怀疑和不满之声不绝于耳,文学 批评的形象和信誉也似乎降到了有史以来的 最低点。虽然我并不认同对于文学批评过于 苛刻、夸大其辞的指责,甚至还多次为文学批 评辩护过 ,但是我并不认为文学批评就没 有问题。相反,我觉得,文学批评 不仅有 “病”,而且“病”得不轻。不过,试图在一篇 文章中诊断出文学批评的所有问题是不切实 际的,本文所涉及的只是其中最具普泛性的 两个方面
一 、文学批评的“不及物”
文学批评是一种“对象化”的文学评判 活动,离开了“对象”,批评是无法发生的。 但是,在当下的中国批评界,对批评对象的 “虚化”、轻视甚至忽略已经发展到令人吃惊 的程度。许多批评不与具体的对象发生真实 的联系,而只是把对象作为“思想”或“话语”
的由头,使得批评悬浮在对象之上,永远是一 种“不及物”的状态。这种“不及物”具体到 批评实践中,又有如下几种典型症状: 其一,胸怀全球、指点江山的归纳式批 评。大概从上个世纪 80年代开始,所谓“宏 观”批评、整体批评就在文学界大行其道。 批评界热衷的是对文学形势的判断,对某一 个阶段文学特征的“概括”和“归纳”成了文 学批评的主要模式。我们只要注意一下 80 年代以来主要的文学刊物和批评刊物,就会 发现,几乎每年的“年终总结”都占了很大的 比重。关于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诗 歌等文学体裁的发展态势、基本特征的分门 别类的总结、归纳使人相信文学的时间性似 乎真的是无法克服的,一个年度与另一个年 度之间、一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之间的文学 似乎真的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回过 头来看这些评论文章,几乎可以说它们是我 们的文学评论中最没有创造性、最没有意义 的文字,那些大而化之的“归纳”,既不是真
— — — —
批评何为?——当前文学批评的两种症候
正的文学研究,也与文学发展的实际相去甚 远,纯粹是一次又一次的“话语浪费”,是批 评家自娱自乐的话语表演。遗憾的是,这样
一 种“形势分析文体”至今仍然很有市场。 我发现,当今很有影响的几家评论刊物,如 《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文艺争 鸣》、《小说评论》等,竟然于 2005年度都以 很大的版面发表了对2004年度文学的“形势 分析”。与这种时间性的“文学归纳”相近, “现象归纳”也是批评界习以为常的一种批 评文体。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各种文学个体归 人某个“群体”或“现象”,以此赢得命名或言 说的机会。上个世纪 90年代以来所谓“新 历史”、“新体验”、“新乡土”、“新写实”、“新 都市”、“新市民”、“新状态”等“新思潮”、 “新现象”的命名,可以说就是这种“现象归 纳文体”的典型体现。而此后以年代为划分 标准的命名方式则更是这种“现象归纳”文 体走向极端化的表征。以一个年代来命名一 种或一群文学写作的现象有着显而易见的荒 谬性,正如我们无法把“为人生”的茅盾和 “为艺术”的郭沫若归到一个所谓的“20或 30年代”的群落一样。仅仅以简单的“60 代”、“70代”、“晚生代”、“新生代”、“80后” 来归纳一个时代的文学写作也自然是空洞而 不得要领的。它取消了作家与作家之间的个 性差别,是以对作家“个体性”的抹杀来成就 其命名的合法性的。“80后”作家郭敬明就 曾明确表示:“每个人写的东西都是千差万 别??‘80后’其实并没有一个整体定型的 风格??我个人认为‘80后’这个概念本身 就是不成立的。”问题是,这样一种与文学 批评的创造性无关 只能显示批评的平庸和 无能的“文体”何 以却会长盛不衰 呢?我 想,无非两个原因:一是这类文章好写,它 无须对文本有真知灼见,是一种能“藏拙” 的文体。它能掩盖批评家文本解读能力、阐 释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低下的事实,只须想
— — 6 ——
当然地归类出关于文学的似是而非的“一、 二、三”就行了,而且由于这类文章“站得 高,望得远”,与文坛既有关又无关 ,因而无 须接受关于它的“真理性”的拷问。一是这 类文章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我们习惯 于“类 比式”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习惯于从 “类”和“群”的角度来判断和评价对象 ,因 此 ,正如杨振宁所指出的,中国人长于归纳 思维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