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文化魅力——越剧综述.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戏曲的文化魅力——越剧综述

由吕瑞英创立。工花旦。是越剧流派中最年轻的流派。她的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高音”的美誉。 吕派的特点:在质朴细腻、委婉深沉的袁派基础上,增加了其绚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 流派传人:孙智君、陈辉玲、吴素英、黄依群、赵海英、张咏梅等。 名段欣赏:《打金枝》头戴珠冠压鬓齐(陈辉玲) 陈辉玲 由戚雅仙创立。工花旦。 戚派的特点: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花腔不多,但组织严密,节奏鲜明,音型简练并经变化反复出现,形成给人印象深刻的特征。 流派传人:朱祝芬、周雅琴、傅幸文、王杭娟、王毓梅、朱蔺、余福英、邹红、金静、周美姣、徐洁明、钱丽文、戚继仙等。 名段欣赏:《白蛇传》断桥(金静) 金 静 PPT制作:沈利斌 越剧起源于19世纪中叶嵊县(今浙江嵊州)的“落地唱书”。从上世纪50年代起,逐渐向外拓展,受到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观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华梨园中的奇葩。2006年,她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百年的繁衍流变、融合沉淀而凝聚成的越剧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成为长三角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符号,展现了动人的文化魅力。 1、孕育期:田头屋前的民间文化 越剧诞生地浙江嵊州市,置县迄今已2100多年,唐前称剡中,亦称剡县。 清咸丰元年(1851年)前后,嵊州马塘村有位青年农民金其炳,是一位聪慧的民歌手,自编自唱,有见人唱人、见物唱物、即兴歌唱之能,并唱得形象有趣,使听者捧腹大笑。歌谣反映了农民对世道的不满和内心忧郁之情,曲调好听,内容深人人心,很受广大农民欢迎,被广为传唱。金其炳之名也传扬剡江南北,许多青年纷纷拜他为师学唱。 金其炳自有艺徒后,歌唱有了帮手,便根据佛曲、山小调的格式,自己填词任意歌唱。又按“箫经”中“四工合上尺”五个字或佛曲中的“阿弥陀佛”作尾声衬字,叫艺徒帮腔,如此便形成有领唱、有帮腔的样式,气势较前雄壮,大大激励了演唱者情绪。因为这种曲调以“四工合上尺”为衬字,大家就叫“四工合调”。 从1851年前后金其炳等人的田头歌唱到被人们邀到台门、天井中演唱的十多年时间里,被称为“落地唱书”的前身——田头歌唱。到1863年前后,田头歌唱发展成沿门唱书,即沿门挨户卖唱。 1、孕育期:田头屋前的民间文化 当时,嵊州剡江两岸农村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同时清政府的苛捐杂税繁重,使嵊州农村经济破产,民不聊生,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在这样特定历史条件下,于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前后,部分青年农民用民间曲艺作为谋生手段,赖以生存。越剧的“母亲”——落地唱书产生了。 “落地唱书”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发展后瓜熟蒂落,越剧由此诞生。当时群众和艺人取名“小歌文书班”,简称为“小歌班”。 当时的小歌班演员合影 1、孕育期:田头屋前的民间文化 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 据《越剧志》记载,越剧的流传区域多达16个省(市)、自治区,且特别活跃于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重庆、香港等一些文化发达的都市。这恐怕跟越剧当初在上海滩的文化圈里几经摔打密切相关。 1917年、1918年和1919年,嵊县的小歌班三度赴沪献演均告失败。但到了1920年,小歌班第四次进军上海终于引起轰动。分析成功的原因,归根到底当是小歌班一头扎进了市民文化圈的怀抱,且屡踣屡起,义无反顾的缘故。 其重要征象有二: 其一是在不断向那些占领上海舞台的剧种学习的过程中,小歌班逐渐捉摸到了上海市民的审美心理和艺术情趣,逐渐形成了最初的为都市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表演程式; 其二则更具意义,小歌班上演的《碧玉簪》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所涉及的妇女地位和婚姻制度问题,与方兴未艾的“五四”运动的脉搏相契合,跟席卷上海滩的新文化思潮的热点相一致。 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 《碧玉簪》剧照 《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获得市民文化认同之后,小歌班在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大世界”有了一席之地,并于1921年在《申报》刊出广告,自行命名“绍兴文戏”。后来上海的报刊和广告将“绍兴文戏”改称“越剧”,那是在女班绍兴文戏声名鹊起之际。女子演戏本是当时上海娱乐业的时尚,但“绍兴文戏”的女班却是屡遭磨难而后成的。到了1939年9月,上海几乎云集了所有著名的女演员,全市有13个演女子越剧的剧场,1941年下半年竟猛增至36处之多。 2、生成期:市民文化的哺育 上海成为女子越剧中心,纯粹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市民文化上流层面盛行捧风的结果。越剧女演员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越剧十姐妹。 当时上海金融界、工商界、娱乐界和新闻界的名人多为宁波、绍兴一带移民,他们喜欢越剧。 上海无可争议地成了越剧的殿堂。在汲取了大量含有多元文化因素的上海市民文化营养之后,越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