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毛乌素沙地衰退人工林更新复壮技术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讲述
毛乌素沙地衰退人工林更新复壮技术研究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摘要
森林衰退是全球生态环境退化的重大问题之一,人工林衰退又是重中之重。德国通过德国云杉纯林连栽致衰研究,提出了“近自然林业”理论,强调利用森林演替规律和自然更新经营森林,并通过引进珍贵阔叶用材树种、推行目标树单木控育技术等措施,使同龄纯林逐步向复层、异龄混交林过渡,实现了“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经营目标。我国南方通过杉木人工林连栽研究,提出了纯林连栽致衰的“营养机制”、“毒性机制”、“化感机制”,强调养分支出大于收入、有毒物质积累、化学他感的致衰作用,倡导通过混交造林、针阔轮栽、林地施肥、保护(恢复)林下植被等措施实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我国北方通过林地土壤干化(干层)研究,提出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学说,强调林地生产力超过土壤水分承载力的致衰作用,并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和水分运移规律估计出不同树种、不同立地所能承载的林分密度、生物量、叶面积等参数,为旱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可见:引起森林衰退的因素不同,其中机制就不相同,防控(恢复)措施也就不同。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关键地区和重点地区之一,已经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其中杨树、樟子松及多种灌木在整个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多种环境胁迫,它们正在遭受着衰退或潜在衰退的威胁,杨树的“小老头林”、灌木的“早衰林”便是最为普遍的例证。同时,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衰退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此可见:与德国云杉、杉木纯林连栽致衰相比,毛乌素沙地人工林衰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一,人工林衰退涉及树种多、类型多,危及整个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长期维持问题迫在眉睫。其二,人工林衰退的更为复杂多样,干旱缺水、养分贫瘠、风蚀沙埋均可导致人工林衰退,构建与不同环境胁迫相适应的造林模式成为人工林功能恢复的关键问题,如混交树种、混交方式、造林密度等。其三,克隆灌木是人工林早衰的主体部分,如沙棘、沙柳、柠条、紫穗槐、花棒、踏郎等,其平茬复壮机制与技术问题亟待研究。因此,只有构建与毛乌素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衰退特征相适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才能为其服务功能长期维持提供依据。
鉴于以上原因,本项目试图站在毛乌素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高度,在摸清衰退成因、类型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探讨不同类型人工林衰退的防控与恢复技术,将更新造林、平茬复壮、嫁接改造等措施结合起来,为毛乌素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长期维持提供技术依据。同时,将理论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结合起来,争取形成毛乌素沙地人工林恢复技术与理论体系雏形。其中,更新造林以樟子松取代杨树“小老头林”为主,摸清不同立地类型的适宜混交树种、混交模式、造林密度等关键技术参数,在造林更新的同时预防樟子松人工林早衰,尤其是林地土壤水分、肥力、防风固沙能力长期维持技术;“早衰”灌木林平茬复壮以克隆植物为主,重点摸清适宜的平茬年龄、季节、方式等技术参数,为平茬林分尽快恢复其数量、结构和功能提供技术依据,真正发挥其“持续生态位”效应;嫁接改造以樟子松嫁接红松为主,将现有樟子松人工林改造成防护、产材、结实兼用的多用途林,在保证防护作用的同时提升其经济价值;克隆灌木人工林衰退的成因与平茬复壮机制以沙柳、沙棘、紫穗槐等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生理响应、生态适应等不同层次较为系统地揭示衰退人工灌木林的衰退成因与平茬复壮机制。
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1、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森林衰退是全球生态环境退化的重大问题之一,人工林衰退又是重中之重。朱教君
(2005,2007)在总结世界森林衰退研究的基础上,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归纳为“早衰现象”,即森林(树木)在发育过程中遇到环境胁迫出现的生理机能下降、生长滞缓或死亡、生产力降低及地力衰退等状态。在丰水地区,同一树种纯林连栽因养分支出大于收入、有毒物质积累、化学他感均可导致森林衰退,德国云杉、杉木、桉树等许多树种都存在此类问题,据此提出了人工林衰退的“营养机制”、“毒性机制”、“化感机制”等学说,倡导通过混交造林、针阔轮栽、林地施肥、保护(恢复)林下植被等措施实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崔国发 1996,杨承栋 1997,马祥庆 1997,林思祖 1999,林开敏 2001,陈龙池 2004)。在缺水地区,土壤干化(干层)造成的地力衰退是导致森林衰退的主导因素。由于降水不足,若遇连年干旱或随着林分的生长,土壤水分便出现负平衡现象,从而造成土壤干化或形成土壤干层,致使群落生产力超过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植物种群就会衰退。根据这一理论,学者们估计出不同树种、不同立地所能承载的林分密度、生物量、叶面积等参数(杨维西 1996,陈云明 2002,程积民 2003,郭忠升 2003,王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