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第十三章计划体制下的国民经济综述.ppt

中国经济史第十三章计划体制下的国民经济综述.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经济史第十三章计划体制下的国民经济综述

第十三章 计划体制下的国民经济 第一节 计划体制的演变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计划体制的变动 1961年,中央决定对计划体制进行再调整,总原则就是1961年1月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得到批准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计划体制变动的方向是上收中央已经下放到地方和企业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其中主要是上收计划决策权、基建审批权、财政税收权、货币发行权、劳动工资计划权和物价管理权等。 1.1956~1958年的体制变动 2.体制变革的主要内容 3.集体经济体制的变动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及其特点:经济管理决策权集中于国家计委,而集体经济和企业经营权则直接听命于国家计委的计划安排。 在集体经济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按照国家计委下达的计划进行层层分解,最后到达生产队,生产队就按照这种计划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则由国家进行统购统销。 在企业层次上,企业按照国家计委下达的生产指标进行生产,生产的原料和产品由国家进行计划调拨。 二、调整时期计划体制的变动 1965~1966年,国家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主要是在工业企业中试行固定工和临时工、合同工并存与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按经济区域合理组织粮油商品流通,理顺工农产品价格。重新建立集中统一的物资管理体制,扩大统配和部管物资的范围。 1.计划决策权进行调整 2.基建审批权的调整 3.财税权和货币发行权的调整 4.经济体制的探索性改革 5.计划体制变动在农村的表现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计划体制的变动 1969年,中央再一次在生产、分配和流通等三个领域进行了以下放经济管理权限为主要内容和特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1.生产领域 2.分配领域 3.流通领域 四、中国计划体制的运行机制及其主要特点 国务院通过其下设的各个部委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协调。而具体负责协调与经济有关活动的机构主要是国家计委和经委。前者对经济计划全面负责,包括拟定五年计划和中长期计划,后者主要是对年度计划的执行进行检查并负责领导经济体制改革。 在微观经济单位的计划中,除中央直属的大型企业和由各省控制的重要企业外,一般工厂和企业都是由县或城市政府单位进行控制,更小的企业多由社队控制。通过这种具有层次的行政单位,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执行其经济计划,对重要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进行计划生产和计划分配。国家计委对各省计划商品的生产供给和需求进行审查,然后通过地区调拨或进口来实现年度计划的物资平衡。各省下属的县市等行政单位将其计划加总就成为省级计划。国家计委是通过各部委下达指示来具体执行其经济计划的,最后,计划到达的基层单位是公社和工厂。 第二节 工业化的全面铺开与曲折发展 一、工业发展战略 1.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发展战略 2.极端化的工业发展战略 二、工业大跃进 1958年2月,《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再次提出“全面大跃进”的口号。大跃进的号角吹响了。3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急于求成的经济发展计划必然要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于是出现农业、工业和各行各业的大跃进局面。 1.全民大炼钢铁 2.区域经济均衡布局 3.工业大跃进的成果与后果 大跃进的后果主要是:投资大大超过了国家和人民的承受能力,破坏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造成畸形的国民经济结构。 1962年初,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对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5月,作出要从大跃进中退够的战略决策。1964年12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同时提出,在今后不太长的时间里,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三、三线建设 1.三线”的概念 “三线”是一个国防地域概念。它是按照可能受到假想敌人攻击的地区进行划分的,即沿海和沿边最易于受到敌人攻击的地区为第一线,缓冲地带是第二线,战略大后方为第三线。 2.三线建设的开始 中国经济建设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和平建设转变为备战。 3.三线建设的成就 以备战为中心的三线建设长达15年之久,贯穿“三五”、“四五”和“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四五”计划提出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初步建成中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它使国家的资金使用方向发生重大倾斜。 国家预算内投资中,工业占比由47%提高到52.4%,农业则由20%下降到14.1%,交通运输由11.5%上升到15.6%;国家建设的大中型项目1475个中有近60%放在了三线地区;三线地区的投资占国家总投资额的42.4%;三线地区的国防工业、原材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和铁路运输业投资占三线地区总投资额的72%。 四、洋跃进 “两个凡是”的指导方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