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社会矛盾之环境问题
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的提出
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的成因
已有的解决方式
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1
2
3
4
5
环境问题的提出
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的表现
空气质量明显下降
水资源缺乏且严重污染
沙漠化吞噬着大地
植被状况令人担忧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际上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大小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的多少。较为洁净的空气中悬浮微细粒子的标准是20微克,然而在中国,只有l%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微细粒子含量小于40微克的空气中。
从世界上看,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水平的33%,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尤其是我国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供给的80%在南方,而北方的农业却占全国的66%,形成了南北水资源的严重不平衡。与此同时,在我国,水体污染也十分严重。而且河流自洁等生态功能也严重衰退,形势异常严峻。
3.沙漠化吞噬着大地
土地沙化是成为当前我国尤其是西北地区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不断扩展的沙化土地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建国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甚至在某些城市中,沙尘暴天气也已成为了及其常见的天气现象。
我国曾是一个多林的国家,然而人们为了一时的眼前利益,对森林滥砍滥伐,大量的植被遭受破坏,森林资源锐减,使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变成了世界上的少林国。绿色植被是我们最有效的空气净化器。
4.植被状况令人担忧
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涝灾害、干旱、地面沉降、海岸线退化,病虫害、酸雨等多数自然灾害正是自然环境恶化的直接结果。在我国,自然灾害集中表现为干旱、洪涝和病虫害三个方面。
5.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环境问题的成因
环境问题的成因
中国社会转型
制度困境
经济增长优先
法制体系不健全
环境问题的成因
中国社会转型
农业社会中,注重保护环境
工业社会中,过度消费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垃圾泛滥成灾以及生态环境恶化。
制度困境
囿于制度不完善导致的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政府行政行为失当等问题的存在
法制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存在诸多漏洞
无法用法律途径来避免环境冲突的发生
经济增长优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巨大成就
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之间的权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已有的解决方式
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1973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项政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八项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 “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
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健全环境监管制
鼓励公众参与
构建社会预警机制
健全完善环境法律制度
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积极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克服单纯追求GDP的倾向。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设立统一的环境监管机构,合理设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
环境保护中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构建环保政绩考核机制
健全环境监管制
发展电子政务,及时发布环境信息
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鼓励公众参与
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设置信息收集部门,构建科学的信息收集工作机制
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引导人们正确认知
落实群体性事件管理的相关法律,增强各部门协调与合作
构建社会预警机制
健全完善环境法律体系。
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
发挥环境司法的保障作用
健全完善环境法律制度
中国在过去几年的环境问题处理上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目标还差之甚远。我们将继续努力,把书面的目标化为具体的行动,承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类早日全面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我们要携手共进,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携手共建生态文明
0
THANK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