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宏观人口经济学分解.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宏观人口经济学 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适度人口理论 第三节 人口转变理论 第四节 人口城市化问题 第五节 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适度人口理论 第三节 人口转变理论 第四节 人口城市化问题 第五节 人口老龄化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斯里坎坦等学者的临界值假说则更进一步地从宏观上给出人口转变的时间表,确认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转变赖以发生的经济发展或现代化程度。该理论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未达到一个确定的水准之前,经济条件的改善不会对生育行为和人口再生产模式产生显著影响。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某个临界点或“门槛”值时,生育率就可能开始出现明显下降,人口转变也随之启动,这种势头会继续推进,直至达到低位稳定的水平。 返回目录 一、城市化及其机制 二、人口城市化的实质 三、人口城市化的两个阶段 ◎集中式的发展型城市化 ◎扩散式的发达型城市化 1、城市化及其机制: 工业革命以来,人口分布及其组织形态变化中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在人类聚落的历史上,城市形态早已出现,但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进程则与工业革命同步。 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大部分人口必须从事维持生存所需的粮食生产,农业和农村吸收了人口的绝大部分。工业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还改变了人类的组织和居住形式,城市化就是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发达国家早期的城市在其政治、经济生活中并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国民经济的重心仍然在农村。产业革命以后,以机械化大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提出了大规模生产的要求,由于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因此从周围农村和小城镇涌人大量人口,促进了城市的集聚。 城市集聚带来的好处进而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本,就这样,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增长,而城市化又加速了工业化的集聚,当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时,城市就变成了经济增长的策源地。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结构转换,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的含义可归纳为如下四个层次:①它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②它是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地域结构的转换;③它是传统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向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④它是人们聚居形式和集聚方式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的变迁或创新的过程。 城市化这一结构变迁所描述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组织及其生存社区制度安排由传统的制度安排向新型安排的转变,即城市化是从以农业为基础产业、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个体劳动为基本生产方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相对封闭、分散的传统的村落聚居制度向以非农产业为基础产业、以非土地经济要素为基本生产资料、以社会化劳动为主要劳动形式、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相对开放、集中的现代的城市聚居制度变迁的过程。 返回目录 2、人口城市化的实质:从理论上说,作为人口集中过程的城市化,其极限是把整个世界都变成城市。 但在实际上或本质上,人们不是为了城市化而去实现城市化,他们追求的是100%的urbanism(无形的城市化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而不一定是100%的urbanization(有形的或物化的城市化)。城市化的根本目标是让本国或本地区100%的人口都享受到现代城市的文明。 100%的有形城市化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追求,其中至少有两点显而易见的原因:其一,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虽然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越来越低,但它作为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母亲”产业,而它依附于土地、分散经营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让所有人口都向城市集中;其二,一些资源就地开发型产业通常没有必要或不可能向城市集中。 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也使我们没有必要通过实现100%的人口城市化来使所有的人口享受城市文明。所谓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是指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城市文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加快,享受城市文明的人口多于城市人口数,城市文明的社会覆盖面大于城市社区所包括的范围,全社会享受城市文明的程度高于城市人口的比重所反映的程度。 有关研究表明,当城市人口比重低于10%时,城市的辐射力很弱,城市文明基本上只限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享受。当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30%时,辐射力开始增强,城市文明普及率大约在25%—35%之间。当城市人口比重达到30%—4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大约在35%—50%。当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到70%左右。当城市人口占总人口70%—8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有可能达到90%,甚至100%。 就具有经济理性的个人行为而言,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存在乡城人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