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竞赛试题]河南省郑州四中09-10届高一竞赛试题(语文).doc

[名校竞赛试题]河南省郑州四中09-10届高一竞赛试题(语文).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校竞赛试题]河南省郑州四中09-10届高一竞赛试题(语文)

河南省郑州四中09-10学年高一竞赛试题(语文) 命题人:程雪立 校对:蒙曌琦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主观题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颓圮(pǐ) 殒身(yǚn) 袅娜(nà) 涸辙(hé) B. 彳亍(chù) 喋血(dié) 参差(cī) 垝垣(yuán) C. 刀俎(zǚ) 桀骜(ào) 平仄(zè) 溘死(hé) D.瞋目(chēn) 倥偬(zǒng) 隽永(jùn) 伶俜(pīng)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 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约十余年了。 B.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C.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D.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4 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_______崖壁上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二、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由感官向心灵开拓,审美对象便由形象转向意象,由目接之景转为神遇之景,诗境便由“物境”转为“意境”。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通过超视听的心灵(或称“第六感官”)来把握对象。如陆龟蒙《白莲》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醉时”,就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的心境,这首诗打动人的魅力在于此。钟嵘《诗品》中说:“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其目的并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白莲欲坠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无关紧要,这里仅以此富有韵味的意象传出一种心境罢了。又如姜夔《暗香》写寒梅云:“竹外疏花,冷香入瑶席。”又云:“千树压,西湖寒碧。”皆是幽冷心境的意象表现,有“得意忘象”之趣。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如司空图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乎已违。”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诗人已不是着眼于“目击可图”之境,而意在“境外生境”。“境外生境”者,于“物境”之外生出“意境”也。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意境,方不负古人。故司马光云:“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诗人玉屑》卷六引) 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这已是“移情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兴者托事于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岁华尽摇落,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咏杏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予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工于寄托者,皆善于闪烁其词,隐藏其旨,令读者于言外有所感触。寄意的深隐,以造成情味的隽永。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 5.“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的“此”指的是(3分) A.是诗人在作品的描写中所努力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B.是诗人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心境时寄托的对象。 C.是诗人使读者的感情与作品抒写的感情产生的共鸣。 D.是诗人能让读者观其作品时所受到感动的艺术技巧。 6.对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