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文教材的“语文性”问题
论语文教材的“语文性”问题
李海林
1.“语文性”:课程论的视角 1.1“语文性”是从课程论获得的一个概念,用以指称我们要研究的对象与“语文”的相关度。具体说,我们用“语文性”来判断,我们要研究的某一对象,是不是符合,以及在何种意义和何种程度上符合“语文”的本性和要求,符合的即“有语文性”,高度符合就是“很有语文性”。“语文性”可以用来研究和评价一堂课是不是抓住了语文,而没有“走题”;可以用来研究和评判一篇课文是否适合入选语文教材;还可以用来讨论一种教学方式方法是不是适合语文教学;也可用来分析一个课件其中技术的因素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所达到的程度;当然还可以用来分析某种测评方式和手段在语文课程评价意义上的信度和效度。总之,“语文性”是站在语文课程的立场上,对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任何可能的要素加以价值判断的一个尺度。 “语文教材的‘语文性’问题”,是专在语文教材这个范围内动用“语文性”这个概念。我的目的,是想从“语文性”这个维度对语文教材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和使用效果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从而对语文教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总的倾向加以概括。这个问题的研究,既可以直接作用于语文教材的编撰,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可以指导教师从一个最基本的角度分析和把握语文教材的意图、结构、要素和呈现方式,从而更好地用好教材,教好教材。 1.2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或具体体现。“在不同教育水平上围绕并支持各种教学活动的书籍,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具和注意的对象。书内传输的信息大多限定了教育的任务的范围;书籍是教师和学校进行教育工作时所拥有的最重要的来源。……因而教育的发展,课程的发展,都与教科书的选择和写作携手并进。然而,……从整体上看,至少根据一般的教育研究和理论的观点,教科书本身及其使用,是学校教育中难以把握的一个部分。” 对于语文教材来说,这种“难以把握”的特性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即:这一堂语文课,或这一个教学单元,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在数学课,我们教什么,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但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内容要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现时地从教材中生成出来。 在实践中,这种教学内容的生成出现了许多的变形与走样,甚至出现“非语文”“反语文”的现象。一方面当然是教师的语文意识与专业水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语文教材本身的“语文化”程度。
2.何谓语文教材的“语文性”及其体现 2.1本文的论题要求我必须从正面回答什么是“语文性”。但是,这是一个十分艰深的理论问题,目前的学术积累还不足以解决这样艰深的理论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把问题的讨论限定在“语文教材的语文性”这样的范围里,则我们又有可能得出一些大致管用的条款。虽然这种条款性的回答仍然不能算是一种理论解决,但至少有利于我们在这里即将展开的讨论。 2.1.1语文教材必须以文本为中心。语文教学的文本中心论似乎已经被建构主义批倒了。但对语文教材来说文本中心却是一条基本的要求。语文教学的所有意义所有功能所有目标,都是建立在一个起码的前提之下的,那就是学生与文本接触。任何语文教学,只要在这一条上犯了忌,也许是有意义上的,但肯定不是语文教学。我们在语文课中要学的东西,都包藏在文本中。模糊了文本,就是模糊了语文;遮蔽了文本,就是遮蔽了语文;失去了文本,就是失去了语文。没有文本的语文教材是不可想象的,而没有以文本为中心的教材也不是“语文的”教材。文本的含义,一是成文作品,二是作品整体。前者是从内涵上来讲的,是文章本身,而不是指从文章中抽取出来的知识要素(如语词、方法、结构等),也不是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如主题、情节、人物等),也不是从文章变形出来的其他任何东西(如习题等)。后者是从形式上来讲的,是完整的文章,既不是文章的一部分,也不包含超出文章的部分(如文章的背景、文章的“接受史”等)。语文教材,就其主体来说,就是供我们“接触”的文本。而从文章中抽取出来的知识要素,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文章的背景、“接受史”,依据文章编制的习题,则是学生无法“接触”的,或一种与语文本身无关的“接触”,或一种无效“接触”。因此它们终归只是帮助我们“接触”文本的。 2.1.2语文教材应该以“语用”立意。我们要求学生必须与文本“接触”,那么是从什么意义上来“接触”文本,或者说,是“接触”文本的什么呢?回答是语用。文本是语用观下的文章,文本是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