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实现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doc

语文课,实现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课,实现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 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吴忠豪 多数学生难以自觉将阅读中学到“消极语言”转化成自己能够独立运用的“积极语言”,而语文学科教学对此没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干预,造成学生语言表达运用上的困难。语文教学必须转变观念,要根据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重视“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练习,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组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完成“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把语文课分为阅读课和作文课。阅读课读课文,侧重于“阅读理解”,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作文课写作文,侧重于“运用表达”,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这样的分工,表面看似乎很合理:学生阅读课文时理解了课文中语言(包括词语句子),以及课文中包含的表达方法,然后在作文课上加以运用;阅读课侧重于语言材料的内化,作文课则侧重于语言材料的外化。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形成互补,构成完整的语言学习的系统。 然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一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即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然而实践证明这只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并且很难实现的假设:因为“能理解”不等于“会运用”,“能理解”和“会运用”不能混为一谈。就像成年人学文言文一样,能读懂理解文言文的人很多,但能运用文言文表达的人却凤毛麟角。因为“理解”比起“运用”要容易得多。儿童学现代语文和成人学文言文尽管有区别,但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学习规律上是完全相同的。绝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中等以下的学生,不仅缺少“自然而然”运用的能力,而且也没有或很少有“自觉运用“的意识和习惯。他们对课文中学过的大部分的词语和句子,往往仅停留在“理解”这一层面,难以自觉转化为自己能够运用的语言。 一 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主要是由于我们对个体言语获得的心理现象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没有区分“消极语言”和“积极语言”的差别,将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两种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混为一谈。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言语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为“积极语言”①。 分析学生个体言语形成的心理过程,我们发现,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是“运用”的两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是“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也就是说,学生理解了并且已经积累的言语,只是为他以后的“运用”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并不等于就会自然运用。就像人们学外语一样,许多人背出了相当数量的外语单词,也能够很流畅地阅读并理解外语材料,然而让他把自己理解的单词连起来完整地说几句话,就感到非常吃力,而且往往会词不达意。为什么?因为理解和积累并不等于会运用。“消极语言”和“积极语言”不能画等号。 学母语和学外语虽然有区别,但同是学习语言,必然存在不少共性。这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找到很有力的证据。依据现行教材估计,小学生读过的300篇课文,其中的词汇量估计在7000个以上;至于这些课文中出现过的句式到底有多少,基于汉语词语组合的无穷变化,很难估计出它们的数量。但是一般来说,所有这些文章应该包括了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基本句式。按理,一个人的词汇量达到7000,又熟悉了现代汉语常用的句子,其语言表达水平应该是基本可以过关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课文中学过的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仅仅是“消极语言”,难以自觉地转化为“积极语言”。不少学生读到小学甚至中学毕业,无论是说话还是作文,词语贫乏,所用的句子还是一些大白话式的最简单的句子,而且连贯性差,语病多。其语言表达水平不能令人满意。 实践证明,除了少数在语言学习方面特别有天赋的学生之外,绝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文章时学过的语言材料(包括词语和句子),其掌握程度基本停滞在“理解”这一学习水平上,而且根据他们自身的能力,对其中的大部分是很难自动地上升为“运用”这一学习水平。 据此我们可以认定,即使是母语学习,从“能理解” 跨越到“会运用”这级台阶,也不那么容易。这级台阶对多数学生来说很高很陡,必须化大力气才能跨越,而且不是所有学生(包括成人)都能顺利地实现这一跨越。 由于学生难以自觉地将“消极语言”转变为“积极语言”,因而造成“积极语言”数量增长的缓慢,滞后于语言表达的需求。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常常会碰到“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的情况,脑子里知道写什么,但是没有办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能够供其熟练运用调遣的“积极语言”实在太少了,脑子里有表象,思想中有意向,但缺少适合的语言表达。 如何帮助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