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之心与意境的创造——从苏轼的幽独情怀谈起.doc

虚静之心与意境的创造——从苏轼的幽独情怀谈起.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虚静之心与意境的创造——从苏轼的幽独情怀谈起

虚静之心与意境的创造——从苏轼的幽独情怀谈起 胡牧   内容摘要:虚静之心和幽独情怀使主体进入高度自由的审美静观状态,由此获得了创造幽美空灵的诗歌意境的可能,意境又是只有主体在怀有虚静之心的前提下才能创造。“虚静”即“幽独”。无论是虚静之心还是幽独情怀本质上都是主体的一种审美心境,一种超越性的自由。它们都是引导主体去自由创造意境的起点和机制。它们在把人导向自由和把诗词引入佳境的同时,也就把人导向了审美化生存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虚静;意境;幽独情怀;自由;苏轼   作者简介:胡牧,1981年生,男,重庆市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诗歌是一门语言和心灵的艺术。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事实出发,我们可得到揭橥诗歌本质的两条路径:首先从语言这条路径出发,我们可进入意象意境层面的研究;其次,从心灵这条路径出发,我们可进入人虚静状态层面的研究。可以说,诗歌创造活动无不是从虚静状态层面进入意境层面,意境层面又反作用于前一层面,即虚静状态层面(心灵层面)。既然这两个层面是循环互动的关系,那么把诗歌美学研究聚焦到这两个层面的研究,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诗歌本质层面。在诗歌美学研究中,对诗歌艺术自身规律和特性的探讨是研究者们公认的重要内容,诗歌是一门语言和心灵的高雅艺术,它主要诉诸于接受者的情感,其本质特征具体表现在:1.诗歌以意境营造审美场来抒发感情、阐发哲理。意境的画面美是直接构成整件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条件。2.诗歌表现对象或选取的客体必须是可见的物质存在,即使是人物内在心理活动和抽象思绪,也可用可见的空间画面和事物的外部造型表现出来。3.诗人的创作思维必须要有空间意识,他们的任何感受、情绪、思想都必须通过客观对应物来显现,即通过意象或意象并置的方式来显现。意象的并置往往形成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说虽在唐代正式诞生,但它的思想根源却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美学和庄子美学。具体而言,也就是老子“涤除玄鉴”的命题和庄子对“虚静”精神状态的论述。笔者在此篇拙文中不拟阐述“意境”说的产生、流变过程,笔者只是借苏轼的《虞美人?有美堂赠陈述古》、《西江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三首词作来探讨虚静之心与意境创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意境本质与道家哲学   庄子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论说“虚静”精神状态的重要性。“虚静”因此也成为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虚静”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有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它要求人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为此,庄子指出了达到“虚静”的两种重要方法:“心斋”和“坐忘”。《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大宗师》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就要求人忘掉一切(包括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和智慧。因为“道”不是通过人的普通感官和逻辑分析获得的,而只能用虚静的审美心胸“澄怀”体验,直观或顿悟才能获得。这种“虚静”状态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性智慧的生成,使创作者十分习惯于通过对审美客体的整体直观把握,达到对“道”的颖悟,并通过寓意于物象的“内游”、“内视”、“神遇”、“玄化”、“目想”、“心虑”、“澄怀”、“静观”等观照方式展开审美的全程全域。在庄子学说中,“虚静”成为一种根本的审美态度,一种与天地同一,与万物合一的彻底解放的自由的精神活动。即“由其自身创始‘其在感性世界中之结果’”。[1](P400)庄子努力维护着审美的纯粹性,也即自由性。这是一个与现实相对而存在的审美自由世界。尽管人在现实世界中不纯粹。人的纯粹性主要是针对更高的本体境界来加以规定的。因此,主体对本体境界的追求成为对自身本质的最高肯定和确证。换言之,“虚静”在审美静观中体现的纯粹性对于人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是人的本质(类本质)体现。这种本质(类本质)体现同“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样一来,一个意象的意义,就同一个符号的意义一样,是主体在其情感、信念、愿望中的心灵表达。这样说也就是强调了意象作为一种心灵的符号和思想对客体世界、人生经历的感受性,也就是把由意象形成的意境和主体心灵状态不是看作两个各自孤立的现象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关系网络中的交点。因此,我们谈意境本质与道家哲学的关系就自然过渡到第二层面,即诗歌的审美魅力层面。 二、感性体验与理性升华——诗歌世界的审美魅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审美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审美系统。诗歌审美心理中,既有个体审美心理结构诸要素,又有社会审美心理要素的长期积淀和影响;既有感性参与的心理体验,又有理性升华的哲理韵味;既有审美知觉带来的感性愉悦,又有审美认识带来的诗意情怀。而研究诗歌审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