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docVIP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 妙和 常听人说什么某某药是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另一些人会反驳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有毒副作用”等等。在俺看来,对中药的这些认识都是有问题的。另外还有西医用他们的理论为中药立下愚蠢的规矩,我们的中医药大学教材、中药房又把这些愚蠢的规矩视为法典。兹整理旧报纸,拜读了几篇刊登在《北京青年报-每日健康》版上的相关文章,虽说这几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早了点儿,观点不新,陈年老康,且和当下的“主旋律”大同小异,但俺还是忍不住借题发挥一下,也算抛砖引玉吧。 “毒”有两解,误判千年。2004年11月2日题为《中药也不要随意服用》(作者李芹)的文章,文章标题的立意没有错,即中药也不可以随意服用,但内容上的硬伤颇多。文章开篇说:“一般情况下,使用中药比西药安全,中药的毒副作用反应相对比西药要小些。”这是对中药的错误认识。中药的使用关键在于方剂的运用是否正确以及服用剂量的拿捏是否准确,如果这两者都被运用得当的话,就是高明的医生(上工),如扁鹊、张仲景,哪里有什么“毒副作用”?反之,就不是什么“毒副作用”的问题,而是无效或加重病情甚至是置人于死地的问题。所谓“副”的作用是在有正作用、有可取之处的同时所产生的不良作用。西药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通常都是如此,只是程度的问题,没辙;而中药在“吃错药”的情况下,没有正作用,所以谈不上副作用,只能自认倒霉。可对于中医来说,被你诊治的患者如果表现出了“毒副作用”,那一定是不高明的医生(下工,庸医)所为,是医术不精到,或辨证错误,或用方错误,或用药剂量错误的问题,但错不在药!文章接着说:“中药也有毒性,如服用不当,同样会引起不良反应。”并列举了川乌、附子等几味中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章作者对中药的“毒性”认识是有误区的。中药在古代本来就叫“毒药”,但这个概念与今天对毒(如敌敌畏、耗子药、氰化物、沙林毒气)的理解是两码事。中国古代谈中药的“毒”字就是该味药的偏性,即偏于温凉寒热的药性。中医所谓的“以毒攻毒”,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说便是“热(邪)者寒(性药物收)之,寒(邪)者热(性药物散)之”,就是要利用中药的寒热偏性(“毒”性)来祛除人体内的热寒病邪的偏性,这才是中医“以毒攻毒”的正确理解。而如果用反了,便会偏上加偏(即“毒”上加“毒”),邪者益邪,如同火上浇油或者雪上加霜,便会加重病情,甚至要了人命(如绝大多数体质虚弱的人,滥服六味地黄或洋参虫草,就是阴药补阴邪,就是求速死,只是至死不知因何而死罢了)。从错用方药这个意义上说,倒是可以用今天“毒”的含义来理解了。 上文作者引用老话说“是药三分毒”,但其理解是成问题的。就中药来说,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有三分以上偏性(即“毒性”)的东西才叫药。罗卜、白菜、大米、黄豆、苹果、鸭梨等都有偏性,但只有一二分,所以可以当饭菜、当水果天天吃或经常吃。但是有三分以上偏性(“毒性”)的东西就不能没事儿当饭菜、水果吃了。而不是说只要是中药就有“毒副作用”,这样理解对西药是对的,因为人体对西药有一个肝肾代谢即“第一通过效应”的问题,对中药如此诠释就不对头了。比如中医认为西瓜是偏性(“毒性”)寒凉的水果,任何人吃西瓜吃多了大便都不成形,甚至拉稀。所以对脾胃虚寒的人来说,应当慎食或禁食西瓜。但西瓜的偏性(“毒性”)有谁能用肝肾代谢即“第一通过效应”说事儿,而西瓜的偏性(“毒性”)远低于大黄的偏性(“毒性”),所以承气汤辈要用大黄,而不用西瓜,因此大黄才是药,西瓜只是水果。类似西瓜偏性较大的水果,如龙眼,和西瓜一样,食用就要因人而异,要有节制;后世有人把它入药,弄出个“归脾汤”,(还被现代中医药大学的教材《方剂学》的编写者列为“君药”之一,那不扯蛋么。)《中医内科学》还真把此汤当回事儿,不厌其烦地在教材中频繁出现。(此汤也是考中医执业医师必“喝”的“汤”。)而实际上这种耍小聪明的方剂作用实在有限,实在勉强,就因为龙眼的偏性(“毒性”)充其量两三分而已。反正医圣仲景不用。当然,眼下中医状况就是那么个熊样,对执业的中医师不能期望值过高,对编教材的人也不能期望值过高。 为人不“毒”,何以称雄?为了进一步说明“毒性”,引用一句人人都熟知的话,叫做“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前半句没有歧义,而后半句就几乎没人能正确理解其本意,就是因为错误地解读了“毒”字。在这里,“毒”就是超乎寻常地、在常人看来简直近乎偏执地严格要求自己的意思,如“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等就是对自己特别“毒”的历史故事;张学良将军为了戒鸦片烟瘾,把自己绑在椅子上,在身心感到极其痛苦的煎熬时刻毫不动摇,终于戒除了毒瘾(真是以“毒”攻毒);另外还有一位用自己的坚强意志战胜毒瘾并最终建立功勋的还有我们熟知的朱德元帅。而现代人戒个香烟瘾,又是戒烟糖,又是吃瓜子儿,折衷一下用“如烟”,又有几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