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文化漫步.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津历史文化漫步

天津历史文化漫步。 (1)古代天津,据发掘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若干先民的聚落点。然而,在西汉时发生过一次大范围的海浸,滨海平原淹没,汪洋一片,荒无人烟。尔后,随着海河水系的形成,聚落始繁。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村落名曰“直沽”,位于海河汇流源头的三岔口,故又名“三汊沽”。后人曾形象地称海河为“母亲河”,称三岔口为“天津的摇篮”。比喻生动亲切,深入人心。 (2)直沽依河生息,先民除农耕外多以捕鱼为业,故史书称“初仅一渔堡耳”。早期人文心态如何,文字记载阙如。直沽地处北陲,远离中原文化,发展滞后。先民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现象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遂以敬神驱鬼、祈福消灾的迷信活动作为精神支柱。这一点,从许多墓葬中随葬的神佑与避邪的祭物,可略见其端倪。 (3)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已传布北疆。唐贞观年间李世民率师远征辽东,奏捷回朝途经直沽,驻跸于海河岸边的庆国寺,同行的鄂国公尉迟敬德在庙中挂甲,李世民遂敕赐更名为“挂甲寺”。这一掌故未见正史记载,属口碑史料,县志对此有所记述,足以凭信。由此可知,至迟在唐朝初年佛教已传布直沽,寺庙当不止庆国寺一处。据史书记载,元至正年间,有天竺(印度)僧人海会结庵于城西北海会寺,说明直沽当时的佛教已形成一定气候。明清时期,佛寺香火日炽,城厢内外寺庙多如繁星,《津门保甲图说》中有图为证。 清康熙年间,天津有两位诗僧:一是大悲院的世高,一是海光寺的成衡,结交名士,吟诗作画,传为禅林佳话。近代又出现两位高僧:一是弘一(李叔同),一是倓虚(王福廷),修持谨严,造诣厚重,前者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后者被列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嗣”,声名远播海内外。因此,天津的佛教文化渊源不容忽略。 (4)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粮食、布帛皆仰给于江南,为此开辟了海上运输线,漕运文化、妈祖文化伴随而来。直沽是漕运的终点码头,为祝祷航行安全,在大、小直沽先后建造了两座天妃宫(天宫后),每当漕船抵达,官员隆重举行酬神祭典,成为直沽社会生活的一大盛事,从而活跃了天妃宫周边的商家生意。天妃宫的建立,可视为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坐标,故古谚有云:“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 天妃即妈祖,传说中的护航“女神”,在“落户”直沽以后,又演化为兼司护佑妇婴包括生儿育女的“子孙娘娘”,成为津沽妇女至尊至爱的膜拜偶像;后来又被颂为“三津福主”,俨然天津城的保护神了。至康熙年间,又推出“天后出巡散福”盛会(皇会),届期全城载歌载舞,万人空巷,犹如西方的“狂欢节”。妈祖文化渗透民俗民风领域,构成直沽文化的一大特色。 (5)明朝永乐二年(1404)天津命名,设卫筑城,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石,再过两年,就迎来建城600周年。天津设卫,成为拱卫京师的屏障,军旅常驻,商贩云集,流动人口激增,显现出移民城市的特征,文化上亦然。 《天津卫志》载称:“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也就是说,天津接纳了戍边、漕运、经商、逃荒的大批移民,伴随而来的是军旅文化、运河文化、江淮文化、闽粤文化、伊斯兰文化,尤应提出的是语言文化。据语言学家考察,别具特色的天津话,母语源于江淮,人口构成的变化铸造了天津方言。伊斯兰文化是随同回民迁徙而传入的,设卫之初落户津北天齐庙、穆庄子(后合并称天穆村),建造了清真寺,清真菜肴也逐渐推广开来,成为天津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方杂处,风情各异,移民文化丰富了天津历史文化的内涵。 (6)清雍正二年(1725)天津改卫为州,旋又升州为府,强化了天津的城市地位。天津“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有利于商旅往来与物产集散,是北方重要的水陆码头。咸丰十年(1860)开埠以后,内外贸易迅速增长,码头经济更趋活跃。经济发展扩大了文化发展空间。 自清代中叶以来,码头周边陆续出现了许多茶馆、书场、戏园,外地伶人纷至沓来,名曰“跑码头”。原来农村的野台子戏班走进城市舞台,评戏、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扎根天津,唱遍北方,因此视天津为“发祥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种鼓曲走俏津门,名角辈出,为此赢得“曲艺之乡”美誉。独具地方风格的社火(民间集体游艺活动)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活跃于乡里。民间习武之风始终不衰,武林高手霍元甲、曹金藻被称为“回汉双侠”,闻名遐迩。民间工艺精美无比,杨柳青年画早在清初就已经远销“三北”地区;张明山家族的泥塑,雅俗共赏,誉满三津;砖雕、木雕、风筝、绒花、剪纸的制作,都有独到之处。凡此种种,无不具有码头文化的魅力。尤应提及的是,民国以后,武侠、言情、警世、评书之类的通俗小说,覆盖文化市场,并造就出一批通俗小说作者,其中名家如刘云若、还珠楼主、郑证因、宫白羽等人的作品,脍炙人口,畅销一时,天津因此被称为“通俗小说北方创作中心”。码头文化具有平民性与亲和力,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称市井文化。 码头文化属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