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间艺术之乡解说词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解说词
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唯一一个锡伯民族乡。位于新疆西北边陲天山支脉喀拉布拉克山南脚下,距霍城县城27公里,东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西靠霍尔果斯市20公里。全境总面积80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有汉、锡伯、回、哈萨克、维吾尔、达斡尔、俄罗斯、蒙古、东乡、裕固、柯尔克孜族、塔塔尔、壮、满14个民族,总人口14359人。
伊车嘎善是“锡伯语”,意为“新的村庄”。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朝政府调1020名锡伯族官兵连同家眷3000多人从沈阳迁至伊犁河畔驻防屯垦。后在伊车嘎善乡进行了规划,散居在霍城的锡伯族人陆续迁到伊车嘎善。这就是锡伯族西迁节的来历。
250年来,在这里生活的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平等、团结、和睦相处,使当地的锡伯族、汉族文化相互渗透,形同一体。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而且使锡伯族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50年来,锡伯人民发扬他们不畏艰苦的驻防屯垦精神,不仅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设了美好伊车,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在众多的文化艺术形式中,锡伯贝伦舞和锡伯刺绣是两朵最为亮丽的奇葩。
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统称,被锡伯人称为“生命舞蹈”。它起源于古代锡伯族人艰苦渔猎生活中模仿生活、生产姿势的一种古老舞蹈。锡伯族先民在大兴安岭一带过渔猎生活时,就有一种强身键体的娱乐形式,现今流传民间的贝伦舞保留了这种遗风,具有较强的模拟性。乾隆年间数千名锡伯人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戌边屯垦,二百多年来,在和新疆各民族的交流中,贝伦舞具有了新的舞蹈语汇、表现手法和舞蹈风格。
在新疆,凡是有锡伯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见到贝伦舞的即兴表演。在婚姻嫁娶、朋友聚会等各种联欢场所,“贝伦舞”都极受欢迎。“贝伦舞”在农牧区群众中已流行开来,达到几乎人人会跳的境界。
锡伯族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锡伯族妇女更是心灵手巧、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景致。无处不在刺绣是锡伯族人民普及广泛的传统手工技术,锡伯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将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美好事物,用灵巧的双手绣到自己的作品里。刺绣的图案有人物、山河、树木、花卉、飞禽走兽等。其中,蝴蝶和菊花已成为锡伯族的吉祥物,象征着自由、宁静、和平、美丽,也给予锡伯族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在祖国西部生活的200多年中,锡伯族妇女的刺绣作品,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赏和认同。锡伯族妇女刺绣的作品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服装、头巾、枕套、鞋子、窗帘等,也包括桌布、挂饰和香包等一些小物品。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伊车锡伯文化正以蓬勃的英姿展现着伊车人的热情、奔放。2013年8月,举办了建乡60年大庆。通过高规格、上档次的文化盛会,进一步提升了我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利用一年一度的“西迁节”和“沃其贝”节,邀请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2013年,举办了首届锡伯贝伦舞蹈大赛。2014年春节前夕,选派锡伯舞蹈参加了霍城县首届网络春晚,反响强烈。2013年12月20日,举办了“唱响嘎善新歌、传承西迁精神”文艺汇演。
赞扬、荣誉纷纷而来,2013年,霍城县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最佳魅力奖;2014年,霍城县首届网络春晚优秀节目奖;2014年,霍城县第三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三等奖。自治区新闻媒体、天山网、乌鲁木齐晚报以及伊犁电视台、《伊犁日报》和《伊犁晚报》都对锡伯贝伦舞和锡伯刺绣进行过宣传报道,使得这些有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能够得以发展、创新,誉满神州,走向世界。
锡伯族贝伦舞和锡伯刺绣作为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被广大群众普遍熟知和认同,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成立了锡伯老年协会,50名老者对贝伦舞的演绎惟妙惟肖,贝伦舞也得到了普及推广,大多数年轻人即兴都可以来一段表演。2013年6月,在霍城县世纪广场,举办了首届锡伯贝伦舞蹈大赛,分少儿组、青年组和中老年组进行了比赛。现在他们以文化活动广场为依托,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演出活动,活跃文化生活。
2008年,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嫁到这里的锡伯妇女扎小玉进一步发扬光大了锡伯族刺绣。她在自家办起了刺绣小作坊。通过在乌鲁木齐、伊犁州和娘家学习锡伯刺绣,她带领本地更多妇女在农闲时节参与到刺绣活动当中。就这样,绣技提高很快,绣品花色越来越多,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受到当地锡伯族群众的喜爱。2014年1—3月,伊车乡举办了4期锡伯刺绣培训班,180人接受了正规培训。锡伯刺绣目前正得以发扬光大。2014年7月,伊车乡妇联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成员有100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即很好的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多次喜获殊荣的伊车乡,自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