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澧州戏曲之荆河戏.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澧州戏曲之荆河戏

澧州戏曲之荆河戏 我大约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常到戏院里泡。荆河戏、花鼓戏,我都爱看,但最青睐的还是荆河戏。那紧张激烈、或优柔婉转的音乐,那高亢激越、或柔和华美的唱腔,那表现人物内心喜怒哀乐惊疑痴醉的内“八大块”,或表现人物形体头眼脸口胸背手腿的外“八大块”等等做功,无不令人陶醉,乐而往返。 荆河戏发源于澧州,明中期传至湖北沙市,经锤炼,又南移湘北澧水流域各县,是两湖的地方大剧种。因处长江中游宜昌至石首监利荆河段,故名荆河戏。在澧县,荆河戏清初就已开成科班,至民国时期,县城、新洲、王家厂、大堰当、梦溪等地先后建立有21个科班。 荆河戏剧目多达500多个,多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有三国戏、水浒戏、封神戏、说唐说岳戏、包公戏、杨家戏、薛家戏、神话戏等等。常演的有“三杀”“五图”“十二山”。“三杀”即宋江杀惜、打渔杀家、翠屏山杀海和尚;“五图”即百子图、孝义图、八阵图、铁冠图;“十二山”即首阳山、牛皮山、火烧锦山、凤鸣山、定军山、九龙山、牧羊山、广华山、两狼山等,演出时有整台戏,也有连台戏,还有折子戏。荆河戏重做功,有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的内“八大块”,以及表现人物形体动作的外“八大块”。基本功有30多大项数百种技法,纷繁复杂,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还有一些是其它剧种所没有的特技,如单洗马、双洗耳恭听马、杀叉、八卦步等,都是荆河戏所独有的。荆河戏的唱腔,分北路和南路,北路高亢、激越,由秦腔演变而来。南路柔和、华美,由楚调与微调演进。相传是李自成及夫人高桂英带来的秦陇高腔,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融合加工,形成了澧州荆河戏唱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京城官方文化与澧州地方文化的有面融合,也是荆河戏能雅俗共赏的重要原因。旧时,荆河戏的演出习俗是每逢神的生日唱酬神戏如“八仙过海”、“观音得道”,“祖师登殿”,常年唱时令戏,如正月唱“玉泉戏”、二月唱“观音戏”,三月唱“佛祖戏”,四月唱“关公戏”,五月唱“城隍戏”,六月唱“雷祖戏”,冬月唱财神戏。殷实人家得子添孙,婚娶寿诞,请唱庆贺戏,常演“大封相”,“全家福”、“九锡宫”,“郭子仪拜寿”、“刘备招亲”、“姜子牙登车”等。还有行会戏、祈求戏、还愿戏。新戏台落成必演“斩三妖”以避邪。澧县的戏台戏院和草台,清乾隆到同治年间,县城先后建有武庙,城隆庙,陈公祠、文昌宫、三贤祠戏台。民国初至抗日后,县城有经营性戏院,先后有中和戏院、声导戏院、黄家祠堂、和平戏院;还有水德庙草台。有时还同时容纳两个戏班“打对台”。草台多在农闲时由乡绅牵头邀请荆河戏班下乡演出。旧时荆河戏班的管理规矩很严。戏班的“本家”是权威领导者,本家由当地有威望而又爱好荆河戏的豪绅自荐担任, 在班内委托一名“跟箱”,行驶本家权力,相关当“二老板”。班内有一名“管班”和“管事”,管班负责安排演出剧目,指派角色,调解班内纠纷。“管事”负责外交,联系演出签约,打码头、拜地方。科班学徒多来自贫苦百姓家,也有流浪孤儿。进班只有饭吃,要立字据,盖手印,写明“生死祸福,听天由命,私自逃跑,打死勿论。”每科一班三四十人不等,进科班后要改名,给菩萨、师父三叩头后,男学徒要打屁股十二板,打时嘴要咬板凳角,女的要打手心十二板,叫“剁尾巴”,予示学徒一年十二月“月月红”。学徒一百天登台演出叫“挂衣”,演出时要向师傅、管箱、文武场师父们瞌头。戏班有“十大班规”,违犯班规,轻则训斥、罚钱、罚戏,严重的亦有“刑法”,或“灌盐水”“灌头发水”或“割脚筋”。演出时,从打闹台和结束,从化妆到穿“行头”,从道具放置到演员坐们以至报酬分账等都有规定,化妆后如生行只准坐二衣箱,旦角坐大衣箱,花脸坐三盔头箱,三三花脸可坐任何衣箱。戏班还有很多忌讳,如见了雨伞不能讲“散”,要叫“华盖”、“开花”,见了姓孟的讲“醒”,鞭炮不准拆散放。旧社会艺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叫“戏子”,被列为“下九流”,政治上根本没有说话的位置。每次下乡演出,管事先要到地主豪绅家登门拜访,点好戏才能开锣,每场演出长达四五小时,弄得赏精疲力竭,有时还要刁难,换戏换角。表演稍有不到家,不是砸台便是扣钱。给坤角“女演员”出难题,更有稍不如意,便借“打彩”为名,铜钱、光洋、石头往台上打,有时茶杯满堂飞,艺人打得头破血流,观众吓得一哄而散。不论在城市或乡村,地主恶霸看见哪个女演员姿色好,便强迫她拜自己为“干爹”,或收作小老婆。艺人在旧社会生活极为贫穷,学艺三年,睡地面,滚稻草,一日两餐粗茶淡饭。一百天不准会见亲人,不准外出,每天睡半夜起五更练功练嗓,旧社会唱一案戏只有几斗米的钱,遇上灾年,哪还有人请唱戏,戏班没有饭吃,有的靠在街角压“彩字宝”,有的背着称杆去作柴草经纪,取佣度日。到了年关,艺人穿戴戏衣戏帽,沿街唱四言八句乞讨,叫做“打八仙”。戏班下乡唱草台,夏天烈日晒、冬天风雪刮,吃的是冷饭,住宿祠庙,有些名老艺人虽身怀绝技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