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言官与阁臣关系述论.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代言官与阁臣关系述论

主持人语:崇祯十七年(1644),中国历史上演了“天崩地裂”的一幕。先是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随后满人率兵入关,明朝宣告覆亡。经历这触目惊心一幕的知识群体,事后无不在深刻反思,大明帝国究竟为何灭亡? 当时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其阐述可谓众说纷纭。若细究之,更多的还是将其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科举八股之习而导致士人学问空疏,缺乏实用的真才实学;二是门户与党争这一传统的官场病,致使读书人以及为官者为了小团体甚或一己的私利,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而置国事于不顾。诸如此类的反思,尽管尚不能道尽明亡的真正原因,然而其中所蕴涵的积极性却不容忽视。换言之,这是问题探讨的起始,进而影响到三百多年来学者对明朝灭亡的具体研究。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理论的引入,乃至研究视野的进一步开拓,今人关于明朝覆亡、以清代明这一朝代更替的研究,已是新见迭出,分析更为透彻。举例来说,通过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两者关系的探讨,系统阐述明亡清兴的历史演变过程;地理或者说自然环境的变迁,对明清易代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即使对政治领域的关注,也从新国家控制理论的角度,对其相关的研究领域作了诸多理论上的翻新。本期所收两篇论文,恰好证明了这一点。一则阐述明末东北自然灾害与女真族崛起之间的关系,指出明末东北自然灾害的频繁,既成为建州女真崛起的契机,更是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因素之一;一则论证明代言官与阁臣之间的关 系,从两者关系的演变,揭示明代政治逐步浊化的历程。就前者而言,东北女真族的崛起,显然已经决定了明朝覆亡的历史命运;就后者而言,政治的逐渐浊化,或者说言官与阁臣之间形同水火之势,对于明亡之责,确实难辞其咎。所有这些,无不都是较为有益的探索。至于其结论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则有待于读者或其他研究者进一步论定。 明代言官与阁臣关系述论 摘要:明代言官与阁臣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恶化的过程。明前期,言官与阁臣素质较高,双方立公为国,和衷共济。嘉靖时期是二者关系的转折点,言官群体在与阁臣的对抗中,其制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隆庆以后,门户日重,言官趋附阁臣,成为权力角逐的先锋。张居正去世后,言路势张,压制阁臣,言路与执政相水火,争斗不已,迄于明亡,晚明时期言官的制衡作用已走向反面。言官和阁臣都是明代皇权强化的产物,二者关系的演变,反映了明代政治逐步浊化的过程,揭示了专制体制下士大夫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关键词:明代;言官群体;阁臣;皇权;权力制衡 在明代中央权力网络中,言官和阁臣是两股重要的政治势力,对明代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学术界对明代监控体制和内阁制度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①,但对言官与阁臣两个官僚群体的互动,却缺乏整体史的研究。本文拟 ①有代表性的著作,如张薇:《明代监控体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张治安:《明代监察制度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年版;王其集:《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杜乃济:《明代内阁制度》,(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等。以言官为主导,就二者在整个明代的关系作一梳理,从动态方面说明言官在权力制衡中的作用,并揭示明代政治的若干特色,敬请方家教正。 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发展的早期,在机构设置上,主管行政的永相和主管监察的御史大夫之间存在着一种理想的关系,即二者之间相反相成,相持而长,其要旨在于保证御史大夫监察制衡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承相的作用。明代在官制设置上也有类似意图,明初“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领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仁1]a239.ft武二十八年六“己丑,在分权原则下,让各机构互相牵制,彼此制约。不过,虽然言官的监控制衡作用依然被突出,但和秦汉相比,明代中央机构的最主要特点是没有垂相。因此,欲阐明明代言官与阁臣的关系,需先对阁臣法律上的地位和事实上的职权加以说明。 在法律上,明代内阁本职,不出翰林侍从之业,其所掌仅为票拟旨意,备侍从顾问而已,与宋代以前宰相有独立地位,可以决定国家大政之权,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内阁的权势逐渐发展,从初备顾问、视制草,到代皇帝票拟旨意、参与庶政,再到裁决机宜,终至无宰相之名而行相权之实,压制六卿,为机枢政本之地。由于阁臣没有法定权力可以总揽朝政,而欲在实际运作中做到政由阁出,必须和言官打交道。“有明一代,足以影响朝廷行事,而令执政最为棘手者,一为阉寺,一为科道。……科道为君主外廷耳目,掌握言路,阁臣如经常遭其抨击论幼,亦难以展布。9f[2]269随着阁臣权势的涨落演变,围绕权力和利益,言官群体与阁臣的关系,在明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征。 仁、宣时期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