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学卢瑟福散射公式介绍.docVIP

东吴大学卢瑟福散射公式介绍.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吴大学卢瑟福散射公式介绍

叁、電子與原子 3.1 Line Spectra 3.1.1 discovery of line spectra Newton: discovery of continuous spectrum of sunlight (1665) Fraunhofer: invention of spectrometer and discovery of dark lines in solar spectrum (1814) 發射光譜與吸收光譜 3.1.2 hydrogen spectrm Balmer series (1884) , m 2, Rydberg’s constant R = 1.097×107 m-1 □ Lyman series (1906) , m 1 Paschen series (1908) , m 3 Rydberg總結: 3.1.3 more atomic spectra □ Ritz combination principle (1908) 原子光譜線的頻率總是其它兩線頻率的和或差。暗示每一頻率是與原子基本性質有關的兩「項」的差(換言之,與兩量子數有關:)。 3.2 Discovery of Electron 3.2.1 Zeeman splitting (1896) 解釋:假設原子裡有荷電者在環繞,其頻率為,荷質比為則在外加磁場下,由於法拉第感應律,可證該荷電者的頻率依其運動方向的不同會分為三值。既然發光係由振動而來,則光的頻率會劈裂為三:。劈裂為三條線的情況稱為正常則曼效應(normal Zeeman effect)。至於劈裂成其它條數,稱為異常則曼效應(anomalous Zeeman effect),不能從電磁學解釋。 從頻率的變化及磁場,Zeeman首先推得荷電者的荷質比的數量級。 J. J. Thomson experiment (1897) 陰極射線因電場偏折,且維持為一束。此顯示其中粒子的荷質比為定數。J. J. Thomson測得其荷質比(與Zeeman所測得的一致),後人視為「發現電子(discovery of electron)」,將該荷質比記為;換言之,陰極射線是從一群原子走出的電子束。 3.5.2 Millikan’s oil drop experiment (1916) Millikan測得小油滴的電量總是一基本單位的整數倍,因此訂出電子的電量為e = 1.601×10-19 C. me = 9.108×10-31 kg 3.3 Nuclear Atomic Model 3.3.1 J. J. Thomson’s atomic model 原子裡既然有電子,分布如何?如何放光? J. J. Thomson設想葡萄乾布丁模型(plum-pudding model)。氫原子只有一電子,穩定平衡點處於球心。設正電荷均勻分布於半徑1?的球,可求得其振動基頻120 nm。依據電磁學,發光頻率當為,n為正整數。顯與實驗不符(實驗發現氫原子光譜有Balmer系列等)。 3.3.2 Rutherford scattering of α particles Rutherford先於1908年的實驗中證明α粒子是氦核。 Rutherford指導下的Geiger-Marsden experiment (1909-1911) 發現α粒子有大角度散射,Thomson原子模型顯然不對。原子質量必有所集中。 Rutherford’s nuclear atomic model (1911) 設原子有核,帶電荷+Ze,外有Z個帶電荷-e的電子。已知α粒子帶正電+2e。設α粒子動能為K。因α粒子的質量遠大於電子,不受與電子的碰撞的影響。散射乃來自其與原子核的交互作用──庫倫反平方律。 □ 依力學,散射角(scattering angle)θ與碰撞參數(impact parameter)b之間的關係為是最小接近距離(distance of closest approach),b愈小則散射角愈大。射到小面積的α粒子會散射到立體角去,所以 是為微分截面(differential cross-section),是為總截面(乍看本情形,總截面為無窮大;但若考慮到核外電子的屏障,則原子對α粒子的總截面當然不是無窮大)。 □ 聯繫到實驗:因為金箔薄,不必考慮散射兩次以上的情形。設N為單位時間裡α粒子的總數,為單位時間射進張角為的偵測器的數目,金箔面積A,厚度t,金原子數目密度為,則, =常數。(.) Geiger-Marsden

文档评论(0)

panguo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