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4国传播学发展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3-2004国传播学发展报告

2003-2004中国传播学发展报告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8)浙江省传播学重点学科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邵培仁,各主题执笔人依次为郑西帆、陈兵、李一峰、陈珂、卢小雁(留芳协助)。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03-2004年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梳理,发现传播研究的重要成果主要集中在传播理论与历史、媒介经济与管理、广告与公关理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等几个方面。与以前的传播学研究相比,学者们在对传播研究多年成果和传播理论基本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的同时,对传播理论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多角度的分析研究,而热点传播现象更引起了学者们对危机传播、健康传播的日益关注;中国媒介管理学正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媒介集团建设与营销管理方兴未艾;网络传播研究继续蓬勃发展,广告公关研究小有成就。但是在传播批判研究、实证研究、新媒体研究和追赶世界学术潮流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关键词] 中国传播学;现状;回顾;总结;2003-2004年 在对2003-2004年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时,我们是以大陆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重要传播学著作和著名传播学术网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适当关注这两年召开的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然后依据学术价值、创新程度和现实意义,对各位专家学者的传播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和客观评判,并描述和勾画出两年来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大致轨迹和生态状况。经过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传播研究界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以下议题:传播理论与历史、媒介经济与管理、广告与公关理论研究、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分析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分析得失,指出优劣,不论是对今后的传播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还是对当前或今后的传播实践,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传播理论与历史 2003、2004年度的传播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不少回顾传播学研究历程的文章,同时经典理论课题历久弥新,新的理论课题层出不穷。 对传播学理论研究进行回顾的文章主要有:《论中国大陆传播学的引进、发展与创新》(张健康,《徐州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廖圣清,1/2003/1),《论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基本向度》(田中阳,2/2003/5),《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黄旦、丁未,3/2004/1),《从现代传播(1994-2003年)管窥我国十年来的传播学研究》(张莹、申凡,4/2004/5)。张健康以量化分析提示了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中的三个阶段特点,认为密切关注现实问题、研究主题广泛、本土化研究有新进展是其优点。廖圣清也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扩大、更有针对性、更加规范、与境外传播学界的交流和合作增多、更加深人。田中阳认为,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基本向度表现为现代化与本土化交融的态势,传播学的现代化首先要强调的是传播观念的现代化,而本土化最重要的内涵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黄旦、丁未通过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有关传播研究的译著的分析,发现翻译的立足点是试图从传播学科的整体图像选择及组织翻译,为建立中国自己的传播学科提供借鉴,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张莹、申凡通过对《现代传播》十年来传播学研究文章主题、方法归类分析后发现,在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的趋势下,传播理论等传统主题长期受关注,网络传播、传播艺术等新领域不断拓展,定量方法让位于定性方法,定量研究成果甚少。 从宏观层面对传播学理论进行了有益探讨。成果主要有:《传播禁止论纲》(彭菊华、吴高福、彭祝斌,5/2003/2),《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源流、认识及评价》(李斯颐,5/11/1),《社会网络化与地域场所化:当代本土传播的内涵及特征》(杨伯溆,5/11/3),《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单波,4/2004/1),《社会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段京肃,6/2004/5),《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樊葵,7/2003/5),《从冲突到对话——评传播研究典范:结构功能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杨茵娟,8/2004/6)。彭菊华、吴高福、彭祝斌认为传播禁止作为文化现象,有“建设性”和“破坏性”两大类型。而信息社会的传播禁止应是有限禁止。李斯颐对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等进行了探讨,回顾了我国近百年来对现代化问题的认识过程,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现存不足进行了总结、分析。杨伯淑认为,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传播就是社会网络传播。在现代化进程中,本土正逐步被缩减为没有地域文化和历史特征的“场所”。因此,倚赖双向电子媒介的本土传播所展示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不确定性和无中心性。这种传播是与民族、国家等意识形态越来越脱节

文档评论(0)

zyongwxiaj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