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NSFC2003长血蜱雌蜱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组成成分及其在生殖行为中的作用
三、立论依据(包括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概况,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纯基础研究,着重结合国际科学发展趋势,论述项目的科学意义;应用基础研究着重结合学科前沿,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问题,论述其研究特色及应用前景)
蜱类隶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目,分为三个科:硬蜱科 (Ixodidae)、软蜱科 (Argasidae) 和纳蜱科 (Nuttallielliae)。全世界约有850种[1],中国已描述定名110种[2]。这个类群是专性吸血的外寄生动物, 传播病毒(如森林脑炎、出血热)、立克次体(如Q热、 蜱媒斑疹热)、细菌(如土拉菌、布氏菌)、螺旋体(如莱姆病)、原虫(如巴贝虫、泰勒虫)以及毒素(如蜱传麻痹症)等多种病原体而导致疾病,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极大危害 [3]。 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报道,全世界每年由蜱类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0亿美元[4],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仅次于蚊类[5] 。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Neumann)广泛分布于河北省太行山区、燕山山区、邯郸、满城、涞水和玉田等地,严重危害我省畜牧业的发展[6]。申请者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期间,发现该种蜱在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等地也广泛分布,且种群数量极大(如在河北小五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每只羊体上寄生5000头若虫,每头牛体上寄生数量高达9600头若虫),构成河北省优势种类。由于长角血蜱是瑟氏泰勒虫 (Theileria sergenti)的主要传播媒介,引起寄主高热、出血、消瘦和体表淋巴结肿胀等症状及继发性感染而导致疾病,且种群数量大、繁殖率高(每头雌蜱可产卵3017粒)[7],因此造成巨大危害。目前对蜱类的防治尚无有效的手段,主要是使用化学杀虫剂和人工去除法,杀虫剂的使用不仅使蜱产生抗性,而且对人、畜产生毒性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因此,探索防治蜱类的有效对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蜱类的危害程度与其种群数量密切相关,而种群数量主要取决于繁殖的成功率,特别是性信息素在雌雄识别和繁殖中起关键作用。由于该类群身体结构与生理的特殊性,有关蜱类性信息素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昆虫,到目前为止,仅在少数种类中确定2,6-二氯酚(2,6-dichlorophenol, 2,6-DCP)作为早期雌雄识别的信息素成分[8,9,10],其他性信息素成分尚不明确。刘敬泽等[7]对长角血蜱的生殖行为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提出其生殖行为的完成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雄蜱离开吸血附着点靠近雌蜱、雄蜱在雌蜱体上刺探和攀缘、雄蜱对雌蜱生殖孔的定位和精荚的输送,确定了第一阶段的完成是由雌蜱分泌的2,6-DCP引导[11],并对2,6-DCP的合成分泌位点、分泌动态和内分泌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12,13,14,15],提出了2,6-DCP作用的模型,但雌雄识别过程中后两个阶段的性信息素成分、结构、生物学功能等尚不明确,其他蜱种也未有发现。
本项目以河北省优势蜱种——长角血蜱为研究对象,在申请者前期工作积累的基础上,运用生物化学、层析色谱(TLC)、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生物测定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技术,对其性信息素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揭示长角血蜱生殖行为过程中性信息素的成分、化学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并以长角血蜱为模式动物,综合分析蜱类生殖行为过程中的性信息素调节机制,为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以及制定蜱类的有效防治对策建立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潜能。
主要参考文献
[1] Hamilton, J.G.C. The role of pheromones in tick biology. Parasitology Today, 1992 ,8(4): 130-133.
[2] 邓国藩. 中国蜱螨概要.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3] 邓国藩,姜在阶. 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三十九册 蜱螨亚纲 硬蜱科.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
[4] F.A.O. Report. A practical field manual. Vol. 1, Tick Control. (F.A.O. Rome, 1984).
[5] Chinzei,Y. and D. Taylor. Hormonal regulation of vitellogenin biosynthesis in ticks. In Advances in Disease Vector Research, Vol.10. 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94,pp: 1-22.
[6] 李存栓等. 河北省长角血蜱的生物学特性及药敏试验研究. 中国动物科学研究,1999,p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