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欧阳修《采桑子》组艺术探析
欧阳修《采桑子》组词艺术探析
卢文静 11涉外1班 20111001121
摘要:《采桑子》组词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的代表作,这组词一共十首,词的内容表现了词人对颍州山水的喜爱。组词借鉴了民间鼓子词联章体的形式,创造性地运用了化整为零的构思方式,对颍州西湖美景作了全方位的描绘;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景物、创造意境;体现出了平淡清新的风格特点。其较多的新变特征,对后世词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将就其艺术特色展开探讨。
关键词:欧阳修,采桑子,艺术特色。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古文运动可见诗文改革的决心及意向,体现了欧阳修的艺术创作倾向。欧阳修倡导文以载道,提倡质朴晓畅的诗文,反对内容空洞,华而不实的作品以及“弃百事于不关心”的为文风气。这也直接反映了他的流畅婉转的诗文风格。
欧阳修的《采桑子》是其在颍州居住的日了共有3年多,也因此对颍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应当可以说,最熟悉颍州风光的文人当属欧阳修了。①他充分领略了颍州的山水风光,把西湖风物之美和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诉诸笔端,写下了组词《采桑子》十首。这十首《采桑子》分別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西湖之美,并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水准,对后世词学的发展有较深的影响。
前人有评曰:“此颍州西湖词,公昔知颍,词晚年居颍州所作也,十词无一重复之意。” ②
简单来说,欧阳修的《采桑子》组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动静结合。
欧阳修的《采桑子》写颍州风光,生动趣致。如《采桑子》其八中写道:“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诗中的“鸥鹭闲眠”、“听管弦”、“风清月白”、“夜”有动有静,词语清新安恬,让人仿若身临其境,心神舒畅。“琼田即神话传说中的玉田,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心旷神怡。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西湖不仅成了作者咏叹的对象,更成为作者心中的一方净土、乐园。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此词以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诗化语言和清疏隽朗的风格,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州及归颍州而引发的人生感慨。古代太守乘朱轮车,“拥朱轮”即指担任知州的职务。这里特意将知颍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故老而弥笃;也是为了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朱学忠醉翁情醉颍西湖文史知识2000年06期陆业龙荆楚学刊2005年第03期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