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缺少对世界的敬畏讲述
缺少对世界的敬畏,
林毅夫的理论可能成为权威抹杀人尊严的工具
2016年11月16日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文章来源:周说
在林毅夫教授与张维迎教授这次产业政策争论之前,我就已关注二位经济学家的许多文章,尤其是林毅夫教授,我阅读过他的大多数著作,《本体与常无》、《从西潮到东风》、《繁荣的求索》、《新结构经济学增订版》等等。应该说,我赞成他的大多数具体观点,事实上,他的具体观点是偏于中性的,“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只要不是过于偏激的人,应该不会反对。但是阅读这些著作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个世界是过于确定了,作者描述了一个确定的现在,正确的行为,以及极大改善的未来,仿佛是理性正在展开自己的历史。
作者对于世界缺少敬畏(作者的思想是古典经济学和儒家思想的混合,这两者没有一个是谦卑的),而《本体与常无》集中展示了这一点。正如林毅夫教授所说,此书是他的方法论,通过分析此书也能看见他的诸多观点的出发点。我认为林毅夫教授整个理论体系的不恰当之处在于他将“理性”看做本体,而用“常无”来实现实事求是,这是本末倒置。当然,要先声明,我只不过无名之辈,学术方面的功底还有很多欠缺,很有可能是我没有抓准问题而胡说一气,但是我想发表观点。
本体是由实体来定义的,作为内在根据的实体叫做本体,从这个意义上很难理解林毅夫教授所说的“理性”何以能作为本体,毕竟林毅夫教授所说的理性是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中的“理性”,而并不是上帝的理性。在约束条件下理性人求出利益最大化的最优解,这只能成为我们研究个体选择的狭隘假设,而不能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果只把这个假设应用于个人,还可以大体正确,但林毅夫教授明显不是这个意思,而就是意指哲学上的“本体”,他将这个概念扩充到政府,扩充到宏观经济,而且还扩充到整个经济体及其发展,处处都笼罩在理性的阴影之下。
从“理性”出发,政府可以有效弥补市场的不足,整个经济体的禀赋也是一目了然的,比较优势一旦确定,就可以根据比较优势确定产业政策,这样一来,经济体的变化及未来也可预见。让理性人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有效市场,让理性政府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有为政府。如果把“理性”看做本原,这一切确实是说得通的,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如果“理性”决策错误呢?林毅夫教授便提出了“常无”,用空无的心态观察世界,以求实事求是,这样“理性”就决策正确了,他的“常无”其实就是看对约束条件的意思,这跟真正的“无”当然大相径庭。
本体不是“理性”,而是实体,是我们的客观世界,它存在着,是一种“有”。实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有”是不存在的,也就“没有”,在此时存在并不能保证在下一个时刻仍然存在,哪怕实体看上去在同一时同一地没有变化,它也实现了从上一个此时此地到下一个此时此地的惊心动魄的变化,它继续存在。实体在自我否定中将自己作为主体,他没有间隙地存在着又不存在,以至于离开了“存在”和“不存在”,我们没有办法定义实体。我们可以将实体本身看做“有”和“无”的结合体,看做“无限变化的世界”和“世界的无限变化”。
尤其需要指出,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只能把实体的“有”的一方面当做彼岸,当做抽象的存在,因为存在本身是一个深渊,没有办法多说什么,我们只能尽量观察、仰望、揣测实体的“无”的那一方面。因此对于人的认识活动来说,我们可以把本体近似看做“世界的无限变化”,“无”才是世界的本体。通过观察本体的变化来试图构想本体,我们就是在认识本体,这样当然不能抓住作为存在者的“存在”,对于不确定的永不停息的变化我们也只是尽人力去抓住某些特征而已,这样就有了我们认为的“有”(当然不是作为实体的“有”,是人的“无中生有”,是我们对于世界的摸索的阶段性总结)。听起来人类很渺小,然而这样一种处境就是我们认识的状况,否认这一点就是意识的自大。
回过头来看林教授所定义的“本体”与“常无”,我们发现他所说的本体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计划能力——理性,而“常无”成为理性人观察世界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头足倒立。“无”才是世界的本体,而理性人假设也好,其它的关于认识的假设或者方法也好,都是我们作为人的行为模式。拿“理性人”来说,我们确实在许多自己能预见的领域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只是我们对于远在彼岸的流变的世界的一种抗争,只有充分尊重世界本身我们的努力才会有意义,而绝不能以主人的姿态来“理性”规划世界。认错了本体,“常无”这样一种认识方法也会失去其本来意义。按照林教授的构想,只要以“常无”的态度观察世界,我们就能正确认识约束条件,理性人就能够做出实事求是的规划。但是“常无”挽救不了“理性人”。理性总是满的,而世界是空的,一个高高在上的理性人何以实事求是?君不见提出“实事求是”的那一位,他总该认为自己始终是实事求是的,但是一旦认定自己是理性人,理性人做什么都是实事求是的,这便有了“文革”的灾难。一旦确认“理性”为本体,这就走到真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