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钝化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钝性特点 活化态 钝化态 现象普遍 – 绝大多数金属具钝性 工程应用价值 - 金属表面在特定环境中具稳定的钝性 腐蚀破坏 - 腐蚀发生首先是钝化膜破坏 §5.1 钝化现象 5.1 钝化现象 金属表面状态/结构突变 —性质突变 阳极过程不服从Tafel规律 特点 腐蚀速度大幅度降低 钝态 钝化 钝性 化学钝化— 金属与钝化剂发生化学作用 电化学钝化—外加阳极电流使金属进入钝态。 5.3 金属的自钝化 化学钝化— 金属与钝化剂发生化学作用 电化学钝化—外加阳极电流使金属进入钝态 自钝化的条件 P99 Fig. 5.3 氧化剂的平衡电位要高于金属的初始稳态电位,即ECe?Ep; 氧化剂还原反应的阴极极限扩散电流密度大于金属的致钝电流密度,即iL?ipp。 5.4 金属钝化理论 1 成相膜理论 —— 表面生成薄、致密、覆盖性良好的独立固相膜,阻碍金属阳极过程,降低溶解速度。 一般为金属氧化物,为纳米级厚度,可通过实验观察到。 Fe 钝化膜 ?—Fe2O3, ?—FeOOH 厚度约 100 ? Al 钝化膜 ?—Al2O3, ?—Al2O3 厚度约 3000 ? 不锈钢钝化膜 Cr2O3,CrOOH,Fe2O3 厚度约 10 ? 金属钝化状态,并非完全不腐蚀,而是腐蚀速率大大降低, 前面图中的ip 5.5 钝化影响因素 金属材料本性 合金组分 ? 钝化介质的性质和浓度 侵蚀性离子对钝化膜的破坏 温度 合金成分 金属自钝化的顺序(递减): 钛、铝、铬、钼、铁、锰、锌、铅、铜 。P105 自钝化金属:钛、铝、铬。 提高金属耐蚀性的一条途径:合金化。 5.6 阳极保护 习 题 1. 画出金属的阳极极化曲线,并说明特征区、特征电位、特征电流的其物理意义。 2. 什么是金属的钝化?金属钝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3. 如何控制金属的钝化? * 第五章 金属的钝化 钝化现象 有钝化特性的极化曲线 自钝化 金属钝化理论 影响金属钝化的因素 铝的钝化 铁在HNO3溶液中钝化行为 随着HNO3溶液浓度的增加, 金属表面状态发生突变——没有电子的参与 过钝化 钝化剂 铁钝化后?电极电位升高?甚至不能置换出铜 化学钝化(自钝化)——金属与钝化剂发生化学作用 电化学钝化——外加阳极电流使金属进入钝态 概念:P96 其根本是:阳极极化,电位升高 化学钝化——强氧化剂作用的结果 金属活性降低,腐蚀减弱 电化学钝化——阳极极化的效应 机械钝化 P96 5.2 有钝化特性金属的极化曲线(P97 Fig.5.2) 活化区 过渡区 稳定钝化区 过钝化区 析氧区 A B C D E F G H M N lgip lgipp lgi 0 ECorr Epp Ep Eb Etp EO2 E 金属钝化过程中的阳极极化曲线 Fe? Fe2+ +2e 2Fe+3H2O? ? -Fe2O3+6H+ +6e 3Fe+4H2O? Fe3O4+8H+ +8e M2O3+4H2O? M2O72-+8H+ +6e 4OH- ?O2+ 2H2O+4e 开路电位 致钝电位 初始稳态钝化电位 过钝化电位 致钝电流 维钝电流 极化曲线的特征和意义 活化区 过渡区 稳定钝化区 过钝化区 析氧区 A B C D E F G H M N lgip lgipp lgi 0 ECorr Epp Ep Eb Etp EO2 E 金属钝化过程中的阳极极化曲线 开路电位 致钝电位 初始稳态钝化电位 过钝化电位 致钝电流 维钝电流 四个特征电位 二个特征电流 四个特征区 意义:可通过控制电极电位来控制腐蚀 自钝化 A B C D E lgip lgipp lgi 0 Epp Ep E 易钝化金属在氧化能力不同介质中的钝化行为 a Ee1 ik1 Ⅰ Ee2 b c d ik2 Ⅱ Ee3 e Ⅲ Ee4 f Ⅳ 2. 吸附理论 —— 不形成固相的成相膜,表面存在氧或含氧粒子吸附层, 活性中心吸附氧,改变金属 / 溶液界面的结构,阳极反应活化能显著提高。 与成相膜的差异在于其认为金属自身反应能力的降低 实验事实: ? 电容测量 :钝化金属表面不存在成相氧化膜; ? 电量测量:表面不足单分子氧的吸附层,金属即已完全钝化。 3. 两种理论的比较 —— 各有道理,也分别被实验验证。 M M M M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2- 固相膜模型 吸附模型 化学吸附键与化学键无本质差别 (统一理论): 表面活性中心吸附含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