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讲述
脑血管疾病
影像学表现
2016-4-22
放射科
石洁
脑血管疾病分类
我国脑血管疾病分类(简表)
Ⅰ.颅内出血
1.颈动脉系统
1.蛛网膜下腔出血
2.椎-基底动脉系统
2.脑出血
Ⅳ.脑供血不足
3.硬膜外出血
Ⅴ.高血压脑病
4.硬膜下出血
Ⅵ.颅内动脉瘤
II .脑梗死(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Ⅶ.颅内血管畸形
1.脑血栓形成
Ⅷ.脑动脉炎
2.脑栓塞
Ⅸ.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3.腔隙性梗死
Ⅹ.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4.血管性痴呆
Ⅺ.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
III.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Ⅻ.脑动脉硬化症
重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TIA)
腔隙性梗死/大面积脑梗塞
脑出血
烟雾病
盗血
静脉窦血栓形成
高血压性脑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部位、形态、大小、密度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破裂, 血液直接流入
蛛网膜下腔
继发性SAH
脑实质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硬膜外
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
概念
SAH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
SAH占出血性卒中的20%
①囊样动脉瘤: 约占75%, 年发病率6/10万
②动静脉畸形: 约占10%, 多见于青年人
90%以上位于幕上, 大脑中动脉区常见
③梭形动脉瘤: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④Moyamoya病: 占儿童SAH的20%
⑤其他: 霉菌性动脉瘤\颅内肿瘤\垂体卒中
\脑血管炎\血液病凝血障碍疾病
\颅内静脉血栓\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原因不明占10%
病因发病机制
1. 病因
①囊样动脉瘤
可能与遗传有关
约80%患者Willis环动脉壁弹力层中膜发育异常
受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涡流冲击影响
动脉壁向外膨胀突出,形成囊状动脉瘤
动脉瘤直径5~7mm易出血---???
3mm较少出血
病因发病机制
2. 发病机制
动脉瘤大小与何相关?
总结
脑动脉瘤可定义为颅内动脉壁上的脆弱部分向外膨出/扩张而形成的薄壁球状物,最常见于动脉分叉,尤其是大脑底动脉环。脑内动脉瘤破裂往往会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故而常常被称之为颅内的“定时炸弹”,一般而言,动脉瘤确立诊断后,建议积极处理。
好发部位分析
动脉瘤破裂频率
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35%
颈内动脉分叉30%
大脑中动脉分支20%
椎基底动脉分支10%
基底动脉尖和小脑后下动脉5%
个人观点
血流动力学--主因
动脉硬化---助力
治疗方法
脑动脉瘤治疗的目的是将动脉瘤隔绝在正常脑循环之外,其治疗方法目前有两种: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栓塞术)
开颅手术(动脉瘤夹闭术)。
两种术式
粟粒样动脉瘤
破裂多发生于40~60岁, 两性发病率相近
动静脉畸形常在10~40岁发病, 男女发生率2:1
临床表现
动脉瘤性SAH经典表现
突发异常剧烈全头痛, CT常能提示破裂动脉瘤部位
约1/3患者发病前数日数周有轻微头痛
头痛再发常提示再次出血
动静脉畸形破裂头痛常不严重
后交通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
颈内A海绵窦段动脉瘤--损伤Ⅲ, Ⅳ,Ⅴ,Ⅵ
脑神经, 破裂引起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大脑前动脉瘤--精神症状
大脑中动脉瘤--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痫性发作
椎-基底动脉瘤--面瘫等脑神经瘫痪
临床表现
动静脉畸形病人
癫痫发作
伴轻偏瘫\失语视野缺损等局灶体征
有定位意义
部分病例仅在MRA/DSA检查时发现
临床表现
硬膜下
硬膜下与硬膜外的区别
外伤 自发或轻微外伤
脑膜中动脉 静脉血
症状重 症状轻
安静睡眠中发病
TIA前驱症状如肢麻\无力等
局灶性体征在发病后10余h 1~2d达高峰
意识清楚轻度意识障碍
临床表现
脑梗死一般临床表现
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的总称
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 导致
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软化
概念
脑梗死(CI)
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脑栓塞等
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1. 神经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病后24h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图8-6)
病后2~15d--均匀片状楔形低密度灶
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占位效应
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
病后2~3w“模糊效应”--CT难以分辨病灶
梗死吸收期, 水肿消失吞噬细胞浸润
CT示低密度脑梗死病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