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盆地-成因-构造-演化-综述分解.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海盆地的成因 及构造演化 XXX XXXX 目录 南海构造地质背景 “碰撞-挤出”模式 弧后扩张模式 洋中脊扩张模式 地幔柱模式 陆缘伸展模式 讨论 南海海底地形图 南海构造地质学背景 南海位处印-澳、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汇聚的中心,四周又包含了大陆边缘的三大主要类型,即南北两侧的张裂型(被动型)边缘、东侧的俯冲型(主动型)边缘和西侧的剪切型(转换)边缘。 “碰撞-挤出”模式 Tapponnier等(1982,1986) 认为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和碰撞后的楔入,在导致青藏高原的隆升的同时,同时引起了欧亚大陆沿若干条断裂大规模传播式挤出,印支板块向SE向长距离滑移,促使加里曼丹地块南移,引起南海的扩张。 模拟实验 Tapponnie利用塑性黏土来模拟印度板块和青藏高原碰撞,进行了平面变形。 实验结果表明,在将东部边界设为自由边界时,碰撞引起的地体走滑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这种碰撞引起的总体物质汇聚。 实验示意图 存在的问题 最近的GPS资料分析和研究(Shen等,2000)表明,红河地区和南海西北部向东南逃逸的成分,最多只能占喜马拉雅碰撞挤出的25%,因此导致南海700 km扩张的可能性不大。 弧后扩张模式 Karig(1971)认为南海是太平洋板块的弧后盆地,其形成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 Ben-Avraham和Uyeda(1973)根据南海海盆内发现的东西向磁异常条带提出南海的张开是加里曼丹岛向南迁移的结果。 任建业等(2000)通过对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基本特征和发育模式的研究,认为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及俯冲带的后退是弧后盆地发育的主要机制。 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所形成的向东和东南的地幔流可能推动了东亚大陆东侧和南侧俯冲带的后退,之后由于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板块的碰撞阻碍了俯冲带的后退,导致了南海的关闭。 存在的问题 1979至1982年中美联合调研的南海资料显示,南海东部海盆的扩张脊走向为近东西向,它与菲律宾弧呈大角度相交,这与典型的弧后扩张盆地的伸展应力模式存在较大区别。 地幔域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强的印度洋域的信息,几乎不存在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 洋中脊扩张模式 Ben Avraham Uyeda(1973)提出南海中央海盆存在E-W向磁异常条带。 Bowin认为该磁异常条带是由海底扩张形成的。并推测南海可能在中生代先经历了一期海底扩张,把加里曼丹从亚洲大陆分开并南移;然后在第三纪中期,洋壳再次裂开,形成新一期北东向海底扩张。 Taylor Hayes(1980)在南海东部次海盆鉴别出15°N附近,11~5d号磁异常条带。并认为中央海盆是通过南北向的海底扩张形成的; 姚伯初(1996)据磁条带及南北陆缘的沉积加载和断裂性质,认为南海新生代海盆经历了大西洋型海底扩张,并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和制约。 南海海底磁异常条带 及对应的年龄 Briais在磁异常条带工作基础上建立了更详细的南海海底扩张模式。 磁异常条带条带11-7 (32~27 Ma)期间,南海海底扩张活动主要发生在西北海盆及中央海盆; 磁异常7-6b (26~24 Ma)期间,扩张脊发生了一次向南的跃迁,且其扩张轴的方向也从近EW向转变为NE向,此时西南海盆开始扩张; 随后,中央海盆与西南海盆在磁异常6b-5c (24~ 15.5 Ma)期间同时发生扩张,并最终在15.5 Ma (磁异常5c)时海底扩张活动停止。 存在的问题 仍未有鉴别出的典型的磁异常条带,目前鉴别出的磁异常条带之间存在较大夹角,同一条也有多处弯曲,这与大西洋是矛盾的。 张训华等(1997)认为南海海盆中的磁条带应是海盆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岩浆沿断裂多次侵入所造成的。 地幔柱模式 南海的地幔柱模式应该起因于南海的高热流发现和玄武岩的发现。 黄福林(1986)侧重从南海基底和地壳结构特征两方面探讨南海成因,认为南海海盆形成过程为地幔上拱、地台裂陷,陆壳下沉到热的上地幔中,地幔岩取代原有的陆壳而形成新的洋壳。 龚再升等(1997)和李思田等(1998) 认为地幔柱引起的局部对流、加之与岩石层底部的摩擦力导致大面积的伸展可以解释南海不同方向、不同构造部位的盆地在早第三纪同期伸展的构造现象。 中国东部岩石的电子探针和幔源岩石包体研究表明,古老的岩石圈地幔被年青的、较富集的岩石圈地幔所代替,具有大洋橄榄岩成分的演化特征,但不是俯冲至大陆边缘下方的大洋橄榄岩(亏损的岩石组合)(徐夕生等,2000),可能反映了大陆下方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作用的过程。 地幔柱的存在 Lei J等公布了必威体育精装版的南海地幔柱的研究成果。利用南海地区高质量的近震和远震初至到时资料,采用一种新的远震和近震联合成像技术,获得了南海地区壳幔高分辨率的速度模型。该速度结果在海南的下方揭示出一个直径80 km、向下逐渐向东南方向倾斜、根达25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