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胞膜是控制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屏障,具选择通透性。
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主要因素:
(1)营养物质的性质( 分子质量,电负性,结构等)
(2)细胞所处的环境( 温度,pH值,渗透压,表面活性剂等)
(3)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种类,菌龄,生理状态,代谢活性)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2、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3、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4、基团移位(group translocation)
1.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又称“被动扩散”(passive transport)
属物理扩散。不需能量,无载体参与,以浓差为动力,高浓向低浓扩散
特点:
非特异性,高浓向低浓扩散;
有一定选择性(原生质膜上含水小孔的大小和形状);
不发生反应,性质(结构)不变;
不需能,依靠浓差;
运送速度随浓差降低而减小。
物质跨膜扩散的能力和速率与该物质的性质有关,分子量小、脂溶性、极性小的物质易通过扩散进出细胞。
扩散并不是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水是唯一可通过扩散自由通过原生质膜的分子,脂肪酸、乙醇、甘油、苯、一些气体分子(O2、CO2)及某些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扩散进出细胞。
2. 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载体蛋白参与,不需能量,以浓差为动力,由高浓向低浓运送。
运送物质:糖,氨基酸(真核微生物中作用明显);
甘油(沙门氏菌,非原核生物的重要运输方式)。
载体只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并不改变该物质在膜内外形成的动态平衡状态(促进扩散速度比单纯扩散快);
这种性质类似于酶的作用特征,因此载体蛋白也称为透过酶;
透过酶大都是诱导酶,只有在环境中存在机体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时,相应的透过酶才合成。
浓度梯度
运输速度
被动扩散
促进扩散
特点:
质膜上的载体蛋白具较高的专一性;被运输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发生变化;运输速率与胞内外营养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当浓度差达到一定值时,载体产生饱和效应,运输速度不再随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的增加而增加。
3.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一类需要提供能量(包括ATP、质子动势或离子泵等)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型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运输物质所需能量来源:
好氧型微生物与兼性厌氧微生物直接利用呼吸能;
厌氧型微生物利用化学能(ATP);
光合微生物利用光能;
嗜盐细菌通过紫膜利用光能。
运送物质:
无机离子( K+等);
糖(乳糖,麦芽糖,葡萄糖等 );
大部分氨基酸和有机酸。
特点:
需载体蛋白参与;
载体蛋白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载体蛋白通过构象变化而改变与被运送物质之间的亲和力,载体蛋白构象变化需消耗能量;
4. 基团转位(group translocation)
需载体蛋白,耗能,被运送物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特点:
需能量;
需载体蛋白;
逆浓差运输;
运输具有专一性;
物质在运送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磷酸化),磷酸基团来源于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 PEP + HPr 磷酸~HPr + 丙酮酸(Pyr)
磷酸~HPr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 HPr
运送机制:
磷酸转移酶系统(PTS)
包括: 酶Ⅰ(非特异性,胞内)
酶Ⅱa (非特异性,胞内)
酶Ⅱb (特异性,亲水性,接近膜)
酶Ⅱc(特异性,疏水性,膜上)
HPr (热稳载体蛋白) (非特异性,膜上)
基团转位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菌中,主要用于糖的运输;
目前尚未在好氧型细菌及真核生物中发现这种运输方式;
尚未发现氨基酸通过这种方式运输。
第四节 培养基(medium,media)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一、培养基的分类
培养基中材料
培养基的物理状态
培养基的功能
培养基使用的目的
二、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营养成分配比、渗透压 、pH值 、氧化还原电位
三、培养基确定的方法
一、培养基的种类
1.按对培养基成份的了解情况划分
(1)天然培养基(complex med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