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12月月考地理试卷打印版讲述
2015~2016学年度高二年级12月月考地理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填在答题卡上。
读图1我国2000年与2007年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1-3题。
1.通过两图的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A.洁净能源的比重在上升 B.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减少
C.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合理 D.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在增加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山西能源基地的影响表现为( )
A.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 B.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C.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水平 D.提高了煤炭的经济效益
3.下列关于山西煤炭能源基地建设条件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临黄河,水运条件便利,有利于原煤输出[来源:学科网ZXXK]
B.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的煤炭外运网已逐步形成
C.山西煤炭不适合通过黄河外运
D.加强坑口电站建设和炼焦业,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当地环境保护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
读图2、图3,回答4-8题。
4. 下列关于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③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④气候寒冷,地下水位低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 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
A.涵养水源 B.调蓄洪水 C.保护生物多样性 D.美化环境
6.依据图2、图3 信息判断图2区域的河流主要的补给类型( )
①雨水补给 ② 积雪融水 ③冰川融水 ④沼泽水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依据图2、图3 信息判断,图2区域的河流流经哈尔滨段的水文特征( )
①夏汛 ②有结冰期 ③春汛 ④有凌汛 ⑤含沙量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⑤
8.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是( )??A.1月至2月 B.6月至9月 C.3月至5月 D.10月至12月
读“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完成9~10题。
9.该专题研究的可能是( )
A.耕地分类和评价 B.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C.商业分布和规划 D.学校分布
10.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的选址,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
①大气污染 ②区域规划
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 ④水文地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读图5某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 ( )
A.黄土高原地区 B.西北内陆地区C.华北平原地区 D.南方低山丘陵区
12.为避免该区域土地的进一步退化,下列做法合理有效的是 ( )
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乱砍滥伐 C.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D.广泛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图6为“某地1985—2005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关于该地产业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第一产业产值大幅下降
B.第二产业占比持续升高
C.产业结构变化趋于优化
D.第三产业占比匀速上升
14.该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是(? ? )
A.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 B.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减弱
C.降低了交通与信息的通达度
D.资源利用率提高,环境质量改善
图7示意1978~2007年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水平。读图7完成15~16题。
15.1978~2007年,该省 ( )
A.第一产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C.第三产业产值基本不变 D.第二产业产值呈上升趋势
16.1990年前和1990年后推进该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分别是 ( )
A.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