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形助数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黄倩二等奖摘要以形助数就是.doc
PAGE
PAGE 10
余杭区2012年学会论文
数学学科
“以形助数”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黄倩:二等奖
摘要: “以形助数”就是根据“数(式)”的结构特征,构造出与之相对应的 “图形”,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解决“数(式)”的问题.“以形助数”的关键是能够赋予“数量关系”的“几何意义”,把“数”的问题转化为“形”的问题来解.本文通过几类典型问题的解析,揭示“以形助数”在高中数学解题应用中的广泛性与深刻性,探究“以形助数”解题的一般方法与规律.
关键词: 数形结合 以形助数
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把“数量关系”与“几何图形”相互转化,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辅形”解题的一种思想方法. “以形助数”即根据“数(式)”的结构特征,构造出与之相对应的“图形”,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解决“数(式)”的问题. “以数辅形”即将图形的部分信息或全部信息转化成“数”的信息,弱化或消除对“形”的推理,从而将“形”的问题转化成数量关系来解决,解析法就是“以数辅形”的典范.本文侧重于“以形助数”解题方法的探究.
运用“以形助数”方法解题,不仅易于直观地寻找解题途径,而且能避免繁杂的运算和推理,简化解题过程.由于解答选择题和填空题不需写出过程,因此“以形助数”解答选择题和填空题时更显优越.在用“以形助数”解题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可以借助图形分析判断,作出定形、定量、定性的结论.我们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思想方法,养成见数想图的习惯,巧妙运用以形助数的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函数、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下面列举“以形助数”解题的典型问题,探究“以形助数”解题的一般方法与规律.
一、赋予问题的几何意义,转化为距离、斜率、截距解题
1.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问题
例1 求函数的最小值.
解析:
(图1)
评注:①此题转化为求轴上一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和的最小值问题;②两定点坐标不唯一,但两定点应选在轴的两侧,读者注意体会.
2.转化为直线的斜率问题
例2 方程有且只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则以下有关两根关系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图2)
解析:方程即,
令
由条件可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函数的大
致图象(如图2). 易知,且直线与曲线相交于,与曲线相切于,当.
所以故选 (D).
评注:①若令,则的图象不易画出,故将方程变形为
,读者注意体会;②的几何意义即函数图象上的点与原点O连线的斜率;③由于点B为切点,故又可用导数表示B点处切线的斜率.
3.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 用符号“”表示集合中的最小元素,如设集合,则= .
( 图3 )
解析:设,则点A在直线上,点B在圆 上,。因为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如图3)
所以=9.
评注:①赋予的几何意义:与圆
的距离的平方;②由于当A、B不好“控制”,因此利用数形结合将其转化为圆心(定点)到直线的距离来解.
4.转化为直线在坐标抽上的截距
(图4)
例4 在如图4所示的的可行域内(△ABC围成的区域且包括边界),若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的最优解有无数个,则 .
解析:把看成直线的横截距,由数形结合易知在取得最小值的最优解有无数个时,直线为AC所在直线.由
评注:由于直线的纵截距中含参数,而横截距为(不含),故利用横截距来解比较简单,请读者细心体会.
二、构造方程,利用方程的曲线解题
例5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析1:
,故的图象是半圆C(如图5).表示半圆C在直线的下方,所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由数形结合得
(图5)
(图6)
解析2: ,令和
,由,它表示上半圆C(如
图6).由知半圆C在直线的下方,所以圆心到
直线的距离;
由数形结合得
评注:解析1构造出定直线与动半圆,而解析2构造定半圆与动直线,读者要细心体会.
三、转化为 “三个二次”问题,利用二次函数图象解题
这里“三个二次”指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
例6 已知对任意正数都有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
解析:,令则得,令,则在上恒成立.所以函数的大致图象如图7或图8.
(图8)
(图7)
由图7得
由图8得
综上得.
评注:本题虽然用基本不等式
解决要简单一些,但配凑 “”时需要一定的观察能力与技巧.然而将不等式两边除以后作的代换,其思路是将“二元”化“一元”(消元思想),进而转化为一个用二次函数图象来解的“常规问题”.
四、构造“几何模型”,利用几何性质解题
(图9)
例7 已知平面向量满足,且与的夹角为120°,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