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示例
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享受最好的教育服务
第 PAGE 3 页 共 NUMPAGES 3 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与、而、于、是”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也、者也”等虚词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讲道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
(三)情感目标
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候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陶冶情操。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讲道理,摆事实之间的关系。
3.分析体会本文逐层深入的写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体会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层次,理出中心论点。
3.文白对译,注意字、词、句。
4.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二)整体感知
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他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改变初衷。因此,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上,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三)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
孟子,名何,字子舆,鲁国邻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中国古代关于性善、性恶的学说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章太炎曾将儒家的有关学说归
纳为五大派: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习”,即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顾炎武解释说:“相近,近于善也;相远,远于善也。”见《日知录》);荀子主张性恶(他认为人的善念与善行都是伪装的。因为人生来就有名利之欲、饮食之欲,声色之欲,所以一切辞让、忠信、礼义之理都不存在,表面上存在也都是装出来的);杨子(杨朱)主张善恶混有;漆雕开、世硕公孙、王充主张善恶因人而异,可分上、中、下三等。
梁启超总结儒家学说有“三义”,他认为:“居乱世之民性恶;升平世之民性有善有恶;太平之世性善”,而孟子则是“传太平世之言”的,所以主张性善。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后自读。
校音:箪 dān 蹴cù 苟gǒu得 不屑xiè 恶wù
3.看注释疏通词句,完成练习二。
4.分析课文。
本章为《孟子·告子上》的第十章,是孟子关于培养见义勇为以至于舍生取义的美德的一番议论。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孟子采用的论证方法如下: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提出论点。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巧设比喻,第二句话便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分析论证,层层深入,亦即逻辑推理论证过程(这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作者第一步推理是:虽然生命是我所要想的,但是,因为我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
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我也不躲避它。这里孟子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的“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得出,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身死,也不做“不义”的事。
作者第二步推理是假设推理。
第三层:这层只有一句话,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表乎”,这句话运用的是层进论证法。这句话与上文也是层进关系。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儿”也不屑一顾。这就是“义”的表现,证明“义”在普通人身上的存在。
第三段,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俸禄亦不应受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