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Layout 规则
Note1: Added “10: CF卡LAYOUT要求” 2003-09-27
Added “11:PCB板的标号字体规定” 2004-04-16
导线宽度及间距:
走线宽度可分为以下几种: ⑴300mil(或以上):适用于20A(或以下)电源线,控制线。
⑵200mil(或以上):10A
⑶150mil(或以上):5A
⑷100mil(或以上):2A
⑸75mil(或以上):1A
⑹50mil(或以上):500mA
⑺25mil(或以上):适用于200mA(或以下)电源线,控制线或重要信号线如BUS信号(ISA BACKPLANE)RS-485,USB的外接信号或易受干扰信号。
⑻15mil(或以上):适用于100mA(或以下)控制信号或重要信号如POWERGOOD信号,RESET信号,CLOCK信号,BUS信号(PCI BACKPLANE),易受干扰信号等.
⑼10mil(或以上):适用于周边之信号,BUS信号(COMPACT PCI)一般信号或过双线之走线。
⑽8mil:适用于高密度走线,或过三线的走线。
⑾6mil 5mil:适用于高密度走线。具体应用参见相应DESIGN GUIDE或由主管决定。
⑿高密度脚位之零件,其电源讯号走线宽度至少应与其电源接脚的PAD同宽。
3W规则:
走线间的距离间隔(走线中心间的距离)是单一走线宽度的二倍。对于时钟线,差分对,视频,音频复位线及其它系统关键线强制使用3W。
对于差分对,走线对内部间距为1W。
对于导线间存在过孔的情况,应增加包括通孔在内的环状区域。
焊盘与孔径
焊盘直径应比孔径大14mil以上(最好大于20 mil以上):
多层板的电源层和地线层的隔离盘至少大于40mil,且越大越好。
焊盘直径应尽量大:有效散热、抗震动。
安装孔应尽量以焊盘的形式给出孔位和孔径。
导通孔焊盘应尽可能大。一般主板导通孔孔径为12mil焊盘直径为24mil;
I/O卡孔径为15mil焊盘直径为30mil。
多层板内层的外边框线,插头缺口板内开槽及安装孔均应当隔离,防止露铜;外边框线与布线距离为20mil.
多层板大面积导体层有焊接孔时,需加热隔离设计。但对于小于40mil的金属化孔,一般情况下都是过孔,不会焊接,而采用直接接地或直接接电的形式。
在allegro软件中字符尺寸如下(以mil为单位):height 30,width 23, line space 0 ,photo width 4 ,character space 4;字符不能上焊盘。
9)一种焊盘尺寸应对应一种孔径,容易加工,不易出错
焊盘长度方向:体积比0805器件小的分立器件和PIN间距<25mil的集成器件,焊盘向焊端的内侧延伸10mil,向外侧延伸20mil;体积比0805大的分立器件和PIN间距>25mil的集成器件,焊盘向焊端内侧延伸10mil,向外侧延伸30mil
11)对于0805以上的阻容元件,或引脚间距在1.27mm以上,SO.SOJ等IC芯片,焊盘宽度一般应在引脚宽度的基础上加一个数值,数值范围在0.1~0.25mm之间;而对于0.65mm间距及以下的IC芯片,焊盘宽度等于引脚宽度。
12)贴片元件焊盘内不允许有过孔。
13) 应避免在细间距元器件焊盘之间穿越连线,确需在焊盘之间穿越连线,应避免引起焊接不良。
14)焊盘内孔边缘到印制板边距离要大于1mm, 以避免加工导致缺失。
PCB布局
整体美观:均衡,疏密有序,不能头重脚轻或一头沉。
PCB元件布局的有效范围:X、Y之间尽量留出传送边,每边3.5mm;如果确实无法办到,
至少要在相互平行的两边各留一个可夹夹具的地方。走线和板边最少间距为15mil。
同类元器件尽量按相同的方向排列,以方便元器件的贴装、焊接和检测。
板厚以1.6mm为主,特殊情况另定。
SMD零件,离板边至少2mm以上距离。
由导槽固定之板边,至少保留3.5mm(137.7mil)的宽度不可摆放零件,但可走线。
I/O卡以4层为主,CPU卡则以4层或4层以上为主。
对于高频或高干扰之线路,应至少每两层走线层必须以Ground层或VCC层加以隔离。
①4层PCB结构配置如下:
第一层:元件面,未走线之空间可铺铜箔并接地。
第二层:GND
第三层:VCC
第四层:焊接面,未走线之空间是否铺铜,视情况而定。
②6层PCB结构配置如下:
第一层:元件面
第二层:GND
第三层:信号层
第四层:信号层。其走线方向与第三层垂直。
第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