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认识实习
——杭州之行
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公共环境
艺术设计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指导教师:XXX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
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可谓是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漫步其间,让人感受到一种传统江南水乡的意境。白墙、青砖、小青瓦、
茅草、竹子这些传统建筑与景观元素在象山校区里重复出现。王澍先生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成功地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也体现了他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工艺和民间智慧的欣赏。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其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著称。是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博士,现在在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一直以来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术之根。致力于把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中。
于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
一、认识王澍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已建成);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已建成);?
杭州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2002-2005,已建成);
宁波五散房(2004-2005,已建成);
宁波博物馆(2005年,在建)。
二、主要作品
建筑师风格及其理念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木匠一样实践。
——王澍
王澍的这两句话基本就是他的建筑观,第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第二句,则表现出了他对当下的批判。业余的建筑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
第三句,则是说出了他理想的理想的大学教育方式,当他在被问到,在教学体系
中,重点是在于培养文人还是培养建筑师时,他认为教育应从基础入手。
中国美院杭州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文化旅游生态风景区(转塘),占地800亩(其中山地河流近350亩)。象山校区的视觉艺术学院将成为应用型学科和新型学科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美院的大基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二期工程均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著名设计师王澍设计。一期工程的设计就体现了一种不同的中国建筑营造观,运用了300万片旧瓦片,采用中国传统“大合院”的形式,使建筑仿佛自土地中生长起来。新校园建成后,中国传统园林式的大学规划模式将被彻底重新构建。
三、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简介
在象山新校园中,象山山耸水环是人们在漫游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房屋建筑质朴而谦逊,避免过分夸张的建筑体量与造型表现。建筑与象山互成对景。
风景优美,同时建筑外形多变,
立面丰富,所有的建筑都以这
座“象山”为最重要的思考与观
看的对象。每个建筑都如同一
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
象山的某种指向性,而字与字
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
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四、设计思想
校园建筑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
在中国的建筑传统中,这样的建筑被称为“园林”。它特指“自然”被置入“城市”,而城市建筑因此发生某种质变,呈现为半建筑半自然的形态。
如果“自然”是一端,建筑师思考的另一端就是“城市”,一系列似乎在等待某种事件突发的小场所,似乎有点散漫,甚至没有一个严格的结构,但真正的生活才可能在这里放松的发生。
建筑的外形多以方盒子的形式出现,通常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回”的莫种削减结果,如汉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直接来自对象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态的直
文档评论(0)